武元衡(758年~815年),字伯苍,河南郭氏(今河南省偃师县)人。唐代宰相、诗人、女王武则天从曾孙、殿中为史武之子服务。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建中四年,进士及第,进入藩镇幕府,授予皇史、华原县令监督,迁比部员外郎、尚书右司郎中,拜御史中丞。唐顺宗即位,迁太子右妃子。唐宪宗即位,授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后外放剑南节度使。元和十年,二次拜相,主张强势对抗藩镇,不久被李师道遣刺客暗杀,追赠司徒,死后忠民。有十卷《临淮集》,今编诗二卷。
人物生平
状元诗人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郭氏人。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官员是湖州刺史。他的祖父武平一,善于写文章。他死时,官员是考官外郎和修文馆学士。他的事迹记载在《易人传》中。
少年时,武元衡才华横溢,才华横溢。建中四年(公元784年),参加科举考试,因诗赋文佳,金榜题名,进士榜首,后任华原县令。德宗李适曾召见元衡,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并将他作为中央官员的重要职务——比部员外郎。由于工作出色,一年内连升三级,官至左司郎中,可参政议事,发出号令。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武元衡迁至御史中丞,经常与德宗就国事进行咨询,掌管监督执法、公卿奏事、举劾案。德宗称赞:“这个人真的有宰相的天赋!”
[img]113248[/img]
铁血宰相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正月,顺宗即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危机严重。改革派(二王、刘、刘)王叔文派人游说元衡加入朋友党,他婉言谢绝。元衡安葬德宗时,担任山陵仪仗使。监督御史的刘禹锡(创新派的主要人物)要求担任仪仗判官,拒绝同意,因为元衡与叔文不和。王叔文怀恨在心,肆意诽谤,罢工元衡,改为王子右妾。
皇帝只坐了一年顺宗。第二年,宪宗李纯即位,感受元衡忠君伺主,再次迁升元衡,任中成、户部侍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户部事务。唐宪宗素知元衡廉洁正直,信任他。当时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政府,浙江节让李凯要求朝圣,但又迟迟不行。元衡与宰相郑宇征求宪宗。郑宇主张任其自便,元衡主张催促李凯同时进京。李坤反叛,月余被平。
元和二年(807年),行营统一高崇文平蜀乱后,收集了蜀军用物资、库内金丝、窗帘承尘、歌妓舞女、熟练工匠等。当武元衡到位时,人们抱怨说,武元衡制定了规定人民富裕三年的规定,蜀国少数民族纷纷归服。在此期间,武元衡发现了裴度的才华,并将其转移到了掌节度府。武元衡接替了高崇文主管西川。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治蜀七年的武元衡还朝,仍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当时宰相李吉甫、李江不和,不断争吵,元衡对两人不偏不偏,宪宗称赞他为忠诚的长辈。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十年,宪宗任武元衡统领军队清剿淮西蔡州。与淮西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分裂势力的恐惧,决定刺杀武元衡等主战派大臣,以拯救蔡州。李师道及其募僚认为:“天子专心声讨蔡州的根源,在于武元衡的帮助下,请让我秘密刺杀他。如果武元衡死了,其他宰相不敢主持讨伐蔡州的计划,他们会努力说服天子停止用兵。”
[img]113249[/img]
遇刺身亡
元和十年(815年)6月3日,报道晨鼓敲响,天色未明。大唐宰相吴元衡立即开门,走出长安市靖良坊府第门,沿着宽100步(147米)的道路左侧行驶,前往大明宫。他刚走出靖安坊东门,被藏在黑暗中的刺客射杀,灯笼被刺死。与此同时,上朝的副手裴度也被刺伤。
武元衡:唐代宰相、诗人二次拜相,主张与藩镇强势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