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765-839年4月21日) ),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和作家。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裴出生在河东裴氏东眷房 ,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皇史中丞在唐宪宗时累迁。他支持宪宗削藩,因此与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也受伤。立即代武元衡为相。亲自出镇后,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以功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此后,历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多次出镇拜相。晚年随着世俗的起起落落,为了避祸,官终中书令。四年(839年)去世,享年75岁。太傅被授予,死后的头衔是“文忠”。会昌元年(846年)赠送太师,后配享宪宗庙廷。
裴度帮助宪宗实现“元和中兴”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他介绍了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人,重用李光颜、李苏等名将,保护刘禹锡等人。历史称,他“出入中外,20年来一直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被时人比作郭子仪。
在文学上,裴度主张“不诡异而自力更生,不异其理而自新”,反对在古文写作中追求诡异。他对文人提到了很多,受到了时代的尊重。晚年留在东都时,他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有着密切的报酬,是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有两卷文集,包括《全唐文》和《全唐诗》。
[img]113110[/img]
主要成就
政治
裴度坚持治理国家,任命人才。唐宪宗时,他强烈反对任命“寻求帮助”的皇甫作为宰相。唐穆宗在长庆年初,他透露了汉林学士元祯与宦官魏洪简勾结“挠军败政”的罪行。
裴度任将领20多年,推荐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人,重用李光颜、李苏等名将,保护刘禹锡等人,但从不推荐无才亲友为官。唐末,当朝官成为朋友,互相帮助时,他可以反对权奸,坚持只推荐人才。
裴度一生,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统治,坚持与权奸、宦官、分裂势力作斗争,在反对藩镇分裂势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平吴元济、李师道混乱,最终实现了“元中兴”。
[img]113111[/img]
文学
裴度在文学上也取得了成就。他认为“文学的差异,在气格的高低,思想的浅浅,不裂章句,浪费韵味”,主张“不诡异而自力更生,不异其理而自新”。这对于当时古文写作中追求奇怪的倾向,具有补偏救弊的意义。他欣赏韩愈的才华,但他不赞成韩愈“以文为戏”,写那些讽刺的杂文。
裴度晚年留在东都,筑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名人一起唱诗、喝酒、弹钢琴、自娱自乐,成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凝聚洛阳文人活动 。而且他对文士多所提掖,颇受时人尊敬,宋代方回答说“诗人出门尤盛。"蔡宽夫的诗词说:"晋公的文字世不传,晚年与刘、白放浪绿野桥,多为唱和。间见人文集,语多质直浑厚,计应似其为人,如“灰心缘忍事,霜鬓为论兵”这句话,可谓深婉。”
裴度在文学和政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