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钟会和邓艾被杀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钟会和邓艾为什么会死?其实他们都是自己找死的。
钟辉和邓艾有灭国之功,但最后两人死于死亡。虽然他们被杀的原因不同,但他们只能说是自责,不能责怪别人。俗话说:孩子没有母亲,说话很长,现在说话。这里有一件事要确认,钟辉和邓艾的背景完全不同,邓艾是一个贫穷的孩子,背景不高,钟辉是一个士族阀门的孩子,背景很高。
[img]112871[/img]
字士载邓艾。出身地地道道的贫门,家境贫寒。从小丧父,生活的艰辛是可以想象的。难以想象的是,邓艾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与他家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邓艾因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上计官等小官员。很有才华,但是口吃没有升职。这里就不提一个人了,这个人发现邓艾腹有良谋,胸藏锦绣,文武兼资。因此,邓艾破格晋升。甚至收为弟子。司马懿就是这个人。邓艾感谢司马懿的恩情,所以他在政治上紧紧跟随司马家。个人也飞黄腾达。
公元243年,邓艾转任南安太守,正式担任武职,开始与姜维进行军事博弈, 双方都有胜负,不能说谁高谁低。司马昭因为抵抗姜维姜维而成功 晋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63年夏,魏国18万军兵分三路大举伐蜀:右路军3万兵马,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中路军3万兵马,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在武街和阴平进军。12万左路军是魏军的主力军,由镇西将军钟会带领,直接进入汉中。然后邓艾出奇兵巧夺阴平直取成都。具体情况就不细说了。关键是邓艾为什么被杀。
[img]112872[/img]
公元264年正月18日,钟会将邓艾的父子送往洛阳,随后邓艾在洛阳的余子也被杀。邓艾的妻子和孙子被分配到西域。邓艾被杀的主要原因是他没有看到政治形式。司马昭灭蜀是为了消除杀曹尚的政治影响,为自己登基做准备,没有杀吴的意思。司马昭应该做邓艾在成都的所有行为。积极准备灭吴更是错误。邓艾也高估了自己在司马昭心中的地位。司马昭根本不把出身贫寒的邓艾当成自己的人。当邓艾的父子被杀时,老部门没有为他说话。这就是为什么邓艾出身低,无法融入魏晋主流政治圈。邓艾是司马懿的老部门,而不是司马昭的核心大臣。邓艾在政治上非常短视。 钟会构陷邓艾,但邓艾挡住了他谋反的道路。魏绍杀了邓艾,但他先坑了邓艾,然后坑到底,顺手杀了邓艾。这也说明邓艾不会做人,讨厌士族。
从邓艾自己的角度来看,邓艾因功骄傲,开始有些得意忘形。灭蜀后,邓艾大肆封百官,筑京观等行为,是对司马昭地位的挑战,虽然邓艾本意并非如此,但显然犯了大忌。离死亡不远,姜维暗中调拨。因此得罪了出身于士族的钟会,监军卫庚, 被司马昭怀疑。邓艾注定要死。虽然遗憾,但一点也不冤枉,这也是司马炎登基后,给钟会平反,只给邓艾部分平反的原因。
钟辉,字士季,太傅钟友的小儿子,青州刺史钟宇的弟弟。典型的学者门阀子弟。才华横溢,弱冠入仕,深受曹魏和大臣们的欣赏。司马师征求不丘俭,向司马昭提出建议,粉碎曹尚夺权的尝试。被司马昭引为心腹。把他比作自己的张亮。拜司隶校尉 。公元263年, 拜镇西将军、总督关中的军事主持伐蜀。
[img]112873[/img]
与邓艾相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也许就在邓艾找饭碗的时候,六七岁的钟会已经和魏文帝曹丕一起吃饭了,说出了著名的“陛下天威,大臣们战战兢兢,汗流浃背”。没有人拍这个马屁。这就造成了钟会眼高过顶,眼无余子的意识。大多数人不喜欢,更别说出身贫寒的邓艾了。
司马昭以钟会为主要将军,这不仅是提高钟会政治资本的手段,也是司马昭拉拢世家门阀的手段。不幸的是,钟会被姜维堵住,剑阁道无法进退,邓士载入成都。这让心高气傲的钟会是不可接受的,邓艾先进入成都,对钟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更何况邓艾还是个穷门。当钟会进入成都,看到邓艾向蜀汉的刘禅甚至百官许愿。就知道邓艾死定了,简直就是死亡的节奏,所有的行为都是小人得志。邓艾的死是他自己的死,钟会和魏绍只是司马昭的白手套。
[img]112874[/img]
假如说邓艾的死是被局“陷害”的。那钟会的死就是顽强地责怪自己。赢得成都杀邓艾后,在姜维的挑衅下,钟会的个人野心极度膨胀。在他看来,他控制了20万军队,占领了西川,在姜伟的帮助下,钟会认为能力足以击败司马昭,进入世界,即使失败也可以占领蜀汉,是第二个刘备,但叛乱的结果令人惊讶,只有三天,钟会和姜伟被杀。钟会死时40岁,姜维死时63岁。钟会失败的最大原因是高估了他对军队的控制。这20万军队不是钟会,而是司马昭。从个人角度来看,钟会对人性的把握不如司马昭,魏军的家人都在北方,不可能一心跟着钟会叛乱。钟会过于自信。 钟会这头刚杀了邓艾的父子,那边的司马昭表现出让钟会背锅。 钟会和邓艾灭国之功,最后结局如此悲凉。也够悲伤的了。
钟会和邓艾灭国有功 两人最后死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