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蜀汉灭亡后,刘禅去了哪里?谁跟着?

刘禅,也叫蜀汉怀帝,也叫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快来看看。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军伐蜀,邓艾偷渡阴平小路,兵临成都城下。在桥周等人的劝说下,刘禅向邓艾投降。公元264年钟会爆发,刘禅的家人迁往洛阳。满朝文武只有两位大臣跟随,一位叫做(xi)正,一个叫张通。

显然,即使是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也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两个名字。我不知道蜀汉还有两个人物。俗话说,风知草,知忠臣!刘禅投降后,钟辉手握近20万军队,与不愿意与姜维秘密谋反叛,准备与司马昭作战。结果,士兵们不服从。他们用刀砍死了钟辉、姜伟和邓艾。

[img]111996[/img]

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当时成都乱七八糟,士兵们抄袭杀戮了几天,刘禅向东迁往洛阳。当时形势危急,行动仓促。蜀汉大臣没有跟着保护刘禅,只有英正和殿中督张通放弃妻儿陪同。

郤正其人

是河南省尹偃师县人,他的祖父英节在汉灵帝末年担任益州刺史。英节当官怎么样?
据《三国志》报道,英健不是一个好官,在益州引起了人们的怨恨。朝廷任命刘燕为监狱使者、益州牧羊人,接受英健的罪行。结果,在刘燕接受英健之前,英健被蜀国的黄巾军杀害了。

此时正赶上天下大乱, 英正的父亲英鞠只能留在蜀地,英正也留在蜀汉。据《三国志·英正传》记载:“自由内职,与宦官黄皓相比,
三十年后,郝从微到贵,操纵威权,既不为郝所爱,也不为郝所恨,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不忧患。

黄浩是刘禅最喜欢的宦官。他对郑英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蜀汉朝廷对他的态度。郑英是郑英的孙子,蜀汉朝廷对郑英的态度可以说不冷不热,没有给他太多的官方职位,但也没有压制他。
蜀汉灭亡后,英正的情况如何? 据《三国志·英正传》报道,刘禅到达洛阳后,依靠英正的指导,在洛阳的行为礼仪上没有偏差。

这时,刘禅才感慨地知道,英正的忠诚太晚了,所以他非常信任英正。
乐不思蜀的故事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据《汉晋春秋》报道:在此期间,司马昭宴请刘禅,有蜀技表演,“别人为之感愁,禅笑自若”。
他日,晋王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吗?”刘禅回答说:“这是音乐, 不思蜀。”

看到这种情况,郑颖在上厕所的时候对他说:“陛下,如果司马昭下次再问同样的事情,你会先看着宫殿上方,然后闭上眼睛一会儿,最后睁开眼睛,认真地说:‘我祖先的坟墓远在蜀国,我一天都不想念!’这样,司马昭就可以让陛下回蜀了。”听了之后,刘禅记得。

[img]111997[/img]

当司马昭问同样的问题时,刘禅很快就学会了正教他的东西。司马昭听了,回答说:“嘿,为什么这句话看起来像是正在说的?”刘禅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的!”司马昭和他的左右部长笑了。司马昭看到刘禅如此诚实和忠诚,他再也不怀疑他了。

张通其人

与英正的故事不同,张通是一位忠诚的大臣。张通,豫州汝南县(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北部)人,刘禅晚年担任殿中督。刘禅降魏,东迁洛阳。蜀国的大臣们无法服从。只有张通和英正舍的妻子单身服务。司马昭感谢他的忠诚,并将他命名为侯爵。

在刘禅最危险的时刻,营正和张通陪同刘禅迁往洛阳。营正在刘禅身边帮忙纠正,这样刘禅就不会犯错,也不会被嘲笑。营正终于为刘禅着想,希望避免“乐不思蜀”的笑话,可谓忠臣。

公元271年(泰始八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称赞英正道:“英正以前在成都,但形势动荡,但能坚守道德,不违背忠诚的节气。被任命后,他全心全意地处理事务,取得了治理成果。”于是晋升为巴西县太守。


蜀汉灭亡后,刘禅去了哪里?谁跟着?蜀汉灭亡后,刘禅去了哪里?谁跟着?

,,,,,,

  • 多情吕布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误以枭雄为兄弟
  • 吕布不是那种只能留在妻子石榴裙下的奶油小生。吕布一生纵横,多年来分居州县。他是徐州牧的官员,省部级高级官员,军区总司...

  • 王军灭了三国东吴?这位顽固的主兵不血刃地统一了江南
  • 红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王军,出生于世代二千石官家,属世袭权贵子弟。王军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早年的王军虽然机...

  • 诸葛亮最大失败:诸葛亮怎样错过最好的消灭曹操机会
  • 三国期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打算由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

  • 刘禅是阿斗?事实上,三国中唯一一个输掉世界的人是独一无二的
  • 乐不思蜀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儿子刘禅的故事。直到今天,“这里乐,不思蜀”这句话一直被后人视为窝囊废的代言人。 以下是《三国...

  • 关羽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不只是靠忠义还因为什么
  • 中国历史上得到官方和民间共同认可的册封和祭祀的武圣只有三个。第一任武圣就是姜子牙太公,他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

  • 刘备曾经十易其主?反复无常的刘备能算英雄吗?
  • 易中天说刘备有“英雄之义”,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在他的当代人中,袁绍说他“弘雅有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裴引用《献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