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桂思人、杨虚、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华州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唐末五代官员、书法家、唐末门下侍郎杨涉之子。
杨凝式是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进士,官秘书郎。历代后梁、唐、晋、汉、周五,多次因心病难以履行职责,被授予闲散官职。因为气质傲慢,他被称为“杨风子”。累官被称为“杨少师”,如太子少师、太子太保等。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杨凝式去世,终年82岁。被赠为太子太傅。
杨凝式善文辞,尤工行草。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学王羲之、王献之,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布白和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前人说他用笔有破方为圆,切繁为简。北宋书家多受其影响。宋人将其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杨”,清人李瑞清则视其为“从唐到宋一大枢纽”。 现存书写有《韭花帖》《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刻本有《步虚词》等。
[img]111200[/img]
书法
书法风格
杨凝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学王羲之、王献之,变唐法,用笔奔放。无论是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
杨凝式于颜真卿之行书,不是简单的学习和继承。首先,他学习了颜真卿行书笔墨潇洒、纵横交错、淋漓尽致的优点,然后反思了颜行书在补充二王时的过度,使颜行书似乎在自己手中显得不穿衬衫、不穿衣服。最后,他追着二王行书,重现了晋人在颜行书中所有的技巧。具体来说,他“破方为圆”:也就是说,先改变二王晋人唯一清健劲挺的表现方式,再以圆通融会的方式出之。然后“削复为简”,改变颜真卿行书墨迹淋漓的地方,辅以清轻空灵的方法。然而,杨凝式虽然破方,但他的基础其实在方中。他初学欧阳询之方正,所得都在行书作品中。比如《韭花帖》每个字都是独立的,虽然笔圆而劲挺,布白背相得都是欧书的神髓。所以《唐诗外传》说:“凝型笔迹道放,师欧阳询,颜真卿,纵横。”
杨凝行草书的真髓虽然在二王,但外表上没有任何痕迹,可以称之为善学的典范。因此,黄庭坚说,他“写作时会去乌丝阑”。就杨凝的代表作《韭菜花帖》而言,这本书古朴典雅,凝远可爱。仔细玩它的笔,与《兰亭集序》丝丝入扣,赢得了“第一行书”的神理。
[img]111201[/img]
书法史的地位和影响力
杨凝式书法艺术,一直被称为上品。虽然其行书传世不多,但在书法史上却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实际上,书法集成时期的行书集成应该从杨凝式开始。杨凝风格出生在晚唐五代,书法不受重视。没有书法家,自然会有很少的人。然而,晚唐离盛唐不远,有很多东西可以借鉴和学习。在特立独行中,杨凝风格可以以雄伟的笔势和丰富多彩的体格在行书艺术中“破方为圆,切繁为简”,取得了承前启后的成就。
“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霏、蔡襄)体现了杨凝式书法艺术的真传。“宋四家”对杨凝之行草有着突出的见解,并以杨氏遗法结合自己的特长,实现了自己的面貌。从现有“宋四家”的行书墨迹分析可以看出,苏轼得杨凝风格的雄壮沉着,米霏得杨凝风格的跌宕起伏,黄庭坚得杨凝风格的英俊高贵,蔡襄得杨风雅华满。 @ 以杨书为基础的王安石、蔡京、蔡边等书法。由此可见,杨凝对宋代书坛的巨大影响。清人李瑞清更称“唐入宋一大枢纽”。明代董其昌成为杨书继承和发展特长的集大成者。杨凝式《韭花帖》间隙疏阔的章法特色,极大地启发了董其昌,并为其继承。@ 明末清初,王铎、傅山等书家也吸收了杨书字势的纵斜、跌宕等优点。
[img]111202[/img]
诗文
杨凝风格富含文藻。除了书法创作,他还比诗歌和诗歌更长。他的诗多为幽默。此外,还有一些美丽的诗歌,如《题壁》中的“庭院如禅静,花如觉性圆”,当时被传为一句好句子。
杨凝的书法风格是什么?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