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字元宗,是吴大帝孙权的孙子,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暴君。整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快来看看。
中华民族的葡萄酒文化已经持续了几千年。俗话说,没有酒就没有座位。但有时候,酒桌上总会有人站起来举杯说:“我不能喝酒。让我用茶代替酒。敬你一杯!”这意味着他们不想喝酒,但他们很热情,所以他们用茶代替喝酒。这是一种无法喝酒的礼仪表达。但你知道,这个优雅的成语典故来自东吴末代皇帝著名暴君孙浩!
[img]107922[/img]
暴君在中国历史上随处可见,孙皓也是其中之一。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称孙皓为“特殊暴君”。那么这样的暴君怎么会和以茶代酒有关呢?据《三国志·吴志·魏曜传》记载,孙皓非常喜欢喝酒。每次宴会上,乘客至少要喝七升(现在3斤以上)。即使他们没有完全喝进嘴里,他们也必须把它倒进去,然后说干。一位名叫魏尧的官员只喝了两升酒。孙皓对他特别好。他担心自己不会喝太多的酒,所以偷偷给了他茶代替酒。茶代替酒来自这里。
先说说孙皓是什么样的人。公元264-280年,孙浩是吴大帝孙权的孙子,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是个很残忍很容易杀人的人,中书使贺邵得了中风病,不能说话,休了几个月病假。孙浩怀疑他假装生病,抓起他折磨他,打了几千次。他一句话也没说。最后,孙浩命令人锯断他的头,焚烧他的头,流放他的家人。后妃、宫女、内侍等,只要稍有不满,剥去面皮,挖出眼睛,扔进水里变成浮尸。据不完全统计,孙皓执政十几年,收集了数百人。
孙浩喝得很好,每次大臣宴会,他都想让每个人都喝醉。他还安排了10名黄门侍郎,不让他们喝酒,特别是在宴会两侧,观察在场官员的行为错误。宴会结束后,这10人报告了你的错误。看着皇帝,说错了话,以及其他不必要的问题,当场处罚,太大直接处罚,小错误也无法逃脱惩罚。
有一次孙皓大宴群臣,常侍王蕃喝醉了,伏在案上起不来。孙皓怀疑他装醉了,派人送王蕃走。过了一会儿,他又被召回。王蕃一向注重仪态,回来还是举止庄严,就像平日一样。孙皓勃然大怒,喝了一杯侍卫,把他推了出去。然后出城登山,命令左右扔王蕃的头,跳跃争夺,把头砸碎。王蕃死时只有39岁,孙皓把家人流放到广州,这说明孙皓的暴虐是免费的。
[img]107923[/img]
那为什么孙皓对韦曜特别优待呢?魏曜曾经是他父亲孙和的老师,他也是东吴四朝的重臣。魏曜博学多才多艺,但酒量只有二升,孙皓担心自己的酒力出洋相,便暗中给他茶代替酒。后来魏曜逐渐不受孙皓宠爱后,孙皓强迫他喝酒,经常因饮酒不足而受到惩罚。此外,孙皓酒后让侍臣侮辱和批评大臣们,以嘲笑对方的侵略和揭露对方的缺点为乐趣。此时谁要有过失,或误犯孙皓之忌,就会被逮捕,甚至被斩杀。
魏尧很正直。他认为朝臣们在公共场合互相诽谤和伤害,他们会互相怨恨,这样每个人都不能和睦相处。这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他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并提出了经典的辞职理论。后来,在奉命记录孙皓之父南阳王孙和的事迹时,因不愿将孙和列入帝纪而激怒了孙皓。孙皓认为魏曜不接受皇帝的命令,故意不忠于主,于是积累了对魏曜前后不满的怨恨,将魏曜逮捕入狱,最终被杀。
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千年,孙浩的暴君已经臭名昭著了几千年,但没有多少人知道魏耀被冤杀了。只有典故“以茶代酒”流传至今,才让人感慨万千。我希望在酒桌上,当有人喝不下酒的时候,让我们想想孙浩,不要强迫诚实的人喝酒。
以茶代酒讲什么故事?主角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