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刘备为什么要在选择辅政大臣时授予李燕吗?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的皇帝包括托孤大臣、曹睿托孤、曹爽和司马懿,最终以失败告终。孙权托孤、诸葛恪和孙军最终互相残杀。然而,刘备的托孤是成功和完美的。虽然有曲折,但总的来说,它可以被称为三国第一。问题是,起初,为什么刘备的军事权力授予李燕而不是诸葛亮?以刘备认识人的能力和眼光,他不应该太挑剔。他选择李燕的原因是什么?后来证明李燕真的辜负了刘备的孤儿。
[img]106797[/img]
张武三年(223年)三月,刘备被宰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燕孤独。可以说,在托孤的问题上,刘备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诸葛亮是官职、性格、道德和个人能力的最佳人选。但是,如果让一个单独的政府辅助,势必会让权力过于集中。对于诸葛亮来说,诸葛亮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曹操,失去平衡和制约的权力。后果无疑是不可想象的。无论是监督诸葛亮还是诸葛亮,他都必须有一个监督者。此外,他当然不能是荆州派。他的身份和地位不亚于诸葛亮,他必须被各派接受。因此,刘备在综合考虑下。因此,刘备在综合考虑下。想到李燕。
[img]106798[/img]
蜀汉东南方向的军事重镇是江州,鱼复的战略地位并不突出。夷陵大战结束后,蜀军撤退至鱼复,刘备随后下令将鱼改为永安,并修建永安宫,带领军队驻扎在这里。张武二年来李燕来到永安,没有返回成都。到达永安时,李燕被刘备任命为尚书令,在此之前,法正和刘巴是两位尚书令。应该说,如果黄权还在这个时候,这个职位就没有落在李燕身上。张武两年后,马超、刘巴、徐静、邓芳等人不幸去世。李燕此时接任尚书令是合理的。此时诸葛亮以丞相录书事身份坐镇成都,不能轻动。也就是说,现在只有李燕能接任尚书令,刘备选择李燕,其实是无奈之举。
鉴于诸葛亮是文臣,第二个辅政大臣一定是军事指挥官,这是李严的加分项目。当时,赵云、李恢、魏延和吴懿都是军事指挥官。由于派系原因,赵云和魏延不考虑,吴懿属于外戚,刘备更不敢使用。不考虑益州本土派。在刘备看来,这个人一定是武将,有资格,有忠诚,能压制诸葛亮。这个人真的很难选择。刘备考虑了好几次。东州派出身的李严,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一开始,荆州牧刘表处任秭归县令,曹操取得荆州后,李严投奔西川,刘璋用他作为成都县令。公元213,李燕率领下属投降征伐西川的刘备,刘备任命他为将军。晋汉中王刘备时,李严是十一位重臣之一,仅次于法正。
[img]106799[/img]
刘备战败时,李燕的职位是前卫。张武三年1月,刘备去世前,刘备改为李燕为中都保护,领导内外军事,留在永安,与诸葛亮一起接受遗诏。刘禅登基后,李燕封为乡侯,度假,留在永安。诸葛亮回到了成都。可以说,李燕此时被排除在外,这是刘备的意思还是诸葛亮的选择尚不清楚。
在关于辅政大臣的讨论中,刘备授予李燕的军事权力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作为顾命大臣,李燕军事指挥权的关键在于中都保护和统一内外军事。田玉清先生分析指出,刘备选择李燕,首先,当时益州当地士族开始准备搬家,选择李燕是李燕在老人中的声望,新旧集团可以接受,是两全其美的候选人。二月,诸葛亮从成都赶往永安,协助刘备处理政务,安排后事。此时,李燕的尴尬在于,作为一个孤独的大臣,他被“留在永安”,没有资格去成都,也没有进入蜀汉政治中心。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根本没有给李燕真正的权力,他的实际权力似乎只是“留镇永安”。
[img]106800[/img]
刘备的最终安排也是确保诸葛亮为正,李燕为副,一个在成都中央,一个在永安边疆。只要诸葛亮不死,李燕就没有机会进入核心圈。吴蜀结盟后,李燕托孤的实际意义就消失了。这个人是驻扎在蜀汉边境的将军。后来,他被诸葛亮罢免了,他很难挤进蒋婉这一代的政治核心。蒋婉不会再利用先帝的托孤大臣与他竞争。
[img]106801[/img]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李燕觉得自己再也没有起复的机会,于当年抑郁而终。
刘备选择托孤时,刘备选择了托孤 刘备为什么把兵权交给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