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淮南(治今安徽寿县)人,曹操帐下官员仓慈,字孝仁。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在淮南屯田,仓慈任绥集都尉,黄初末年又任长安令,官员们都怕爱。曹魏太和年间,仓慈担任敦煌太守,安抚人民,沟通西域,政绩突出,深受人民和西域国家的喜爱。后仓慈卒在任,人们更把仓慈的相貌画成图像,作为追思之用。西域人知道仓慈已经死了,都聚在一起哀悼,甚至有人用刀割伤脸,以示血诚。与此同时,他们还为仓慈立祠进行了遥祭。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仓慈最初是县里的一名小官员。建安年间,魏太祖曹操在淮南招募人民屯田,让仓慈担任绥集(安抚)队长。黄初末,仓慈下达长安令,为官廉洁节俭。下级官员和人民既害怕又爱他。
[img]106179[/img]
敦煌太守
魏明帝太和年间,调任敦煌太守。敦煌郡位于西部边疆,战争与内地隔绝,太守职位空缺20多年,因此当地巨人强横自大,因此成为一种习俗。前太守官员只是遵守旧制度,对这种坏习俗没有任何纠正和改变。仓慈到任后,抑制打击豪强势力,救济照顾贫弱人民,非常符合当地政治事务处理的实际情况。过去,大家庭占用的土地是剩余的,但普通人没有立锥的土地。仓慈根据人口将大家庭多余的土地分配给穷人。只让人们逐渐归还土地的成本。
造福一方
过去,县城的诉讼案件很多,县长无法判决,大部分都聚集在县太守。仓慈亲自审阅,考虑选择的严重程度,如果不是严重的死罪,只是用鞭子或棍子惩罚后释放。一年判刑的人不超过十人。还有一件事就是西域各族胡人要来中原贡献财物,但各豪门大户多拦路,不允许过往。与胡人买卖贩运时,欺骗、侮辱、鄙视,交易是否公平,大多不清楚。仓慈安慰胡人对此的怨恨。任何想去洛阳的人都会为他们出具通关证明并盖章官方印章;如果你想从敦煌县返回西域,政府将公平地为他们换取金钱和物品。经常使用现成的政府财产与他们进行交易。还派官员和人民在路上护送他们,所以人民和各族胡人一起称赞他的品德和恩惠。
[img]106180[/img]
死于任上
几年后,仓慈死于官职,县里的官员和人民似乎伤心而痛苦地死于亲属。画出他的形象,怀念他生前的容貌。当西域各族胡人听到仓慈的死讯时,他们都聚集在西域将军戊己(派出巡逻)队长和当地官长的驻地举行吊唁活动。胡人哭了,有的用刀割破脸,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诚意。还为仓慈建立祠堂,在遥远的西域共同祭祀。
仓慈:三国时期曹操的官员曾担任敦煌太守,政绩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