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琅琊孙氏,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世奉五斗米道 ,是永嘉南渡世族。隆安三年(399年)起兵反叛东晋。元兴元年(402年),临海郡进攻失败,跳海自杀。姐夫卢循继续领导余众,史称“孙恩卢循之乱”。孙恩海反乱,成为“中原海寇之始”,为后世海盗活动提供了经验,成为海盗的代名词。有五卷《孙恩集》,至今已丢失。
人物生平
待报叔仇
孙恩出身琅琊孙氏,祖上是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的谋主孙秀,世奉五斗米道。 在东晋,其家族属于“寓居江左的次等士族”。 陈寅恪指出:“孙恩世居南方,与其他南下北人一样,经土破后,已成为南方的低下阶级”。 孙恩的叔叔孙泰师从钱塘(今浙杭州)人杜子恭那里学习秘术。杜子恭死后,孙泰继任五斗米道教主,教徒广布南方,曾为会稽王司马道子工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孙泰见王恭举兵对抗朝廷,感觉晋朝国左将倾,于是打算作乱。孙泰被马道子杀害。孙恩此时逃入海岛(或今舟山群岛)。孙泰余众当时以为孙泰是“蝉蜕登仙”,到岛上支持孙恩,于是孙恩聚集了100多人,等待复仇的机会。
[img]105275[/img]
屡攻三吴
隆安三年(399年),东晋执政人员司马元贤(司马道子之子)因三吴门阀免除官奴身份,进入建康(今江苏南京)充实兵员,称之为“乐家”。这一举动引起了当地门阀的愤怒和不满;孙恩乘人心不稳,率众进攻上虞(今浙江上虞),杀害上虞县令,随后征服会稽(今浙江绍兴)。会稽史王宁之被杀,孙恩部增至数万人。当时会稽县、吴县、吴兴县、义兴县、临海县、永嘉县、东阳县、新安县都响应了孙恩的叛变,所以三吴八县一时叛变,孙恩部增加到几十万人。 当时,大多数县官员要么被杀,要么被遗弃逃跑。孙恩根据守会稽,自称征东将军,为党改名为“长生不老”,并宣布杀害异己。他甚至没有放过婴儿,所以很多人死了。朝廷内外戒严,派徐州刺史谢燕、镇北将军刘牢镇压。在德八县的回应下,孙恩原本打算攻占建康,推翻东晋。当他知道刘牢的士兵临钱塘江时,他计划分开会议,并与钱塘江和东晋分庭抗礼; 不久,刘牢之渡江,孙恩被迫率领20多万人撤回海岛。当时,孙恩在逃跑时故意留下财宝和年轻男女,争取刘牢之追军争夺逃跑的时间。
隆安四年(400年)五月,孙恩率领部门攻打汗口(今镇海口),进入余姚,破上虞,抵达山阴县北部的邢浦。被谢燕参军的刘宣之击退后不久,他又进入了邢浦,并接近了会稽。守城的谢燕出战但死亡。孙恩后来转攻临海。谢炎的战死让朝廷大吃一惊,派桓不才、孙无终、高雅的领兵镇压。十一月,孙恩在余姚大败优雅之,但刘牢之后却击败了孙恩,孙恩再次逃入海岛。
[img]105276[/img]
威胁京师
隆安五年(401年)二月,孙恩率众第三次登陆,再次攻汗口,进攻句章,但无法攻下并被刘牢之攻击,因此撤回岛屿。3月,孙恩第四次登陆,转攻海盐,但白天攻城被刘裕击退,晚上试图进攻被刘裕设计击败。孙恩转攻吴国史袁山松守的沪渎。5月,孙恩攻打沪渎,杀死袁山松,从海路进入京口(今镇江),试图从东晋京师建康,刘裕追孙恩到丹徒,以少胜多,孙恩部众多堕海或堕崖,使孙恩狼狈登船逃跑。然而,孙恩仍然自力更生,很快重组军队,重新进入建康。司马元显率兵拒战也屡战不利。孙恩渐渐接近,但此时朝廷已陈兵待战,豫州刺史司马尚之也入援建康,孙恩利用虚假攻击建康的计划失败,于是到达新洲后撤退,北走郁州。孙恩在郁州击败了来袭的优雅,俘虏了他,但后来刘裕来求,孙恩在多场战争后大败,实力锐减,于是沿海南逃。刘裕在南逃期间一直在追赶,于是在沪渎再次击败孙恩,孙恩于是在汗口再次逃入海中。
穷途末路
元兴元年(402年)3月,桓玄消灭了司马道子父子的势力,掌管了政府。孙恩乘时再次进攻,但进攻临海县时被太守辛兵击败。孙恩多次入侵和掠夺的三吴士民,在去年输给刘裕和后死亡,只剩下几千人。孙恩害怕被朝廷俘虏,于是投海自杀,数百名妓妾和相信他的部众相随而死, 孙恩被他的信徒称为“水仙”。孙恩死后,姐夫卢循带领余众坚持斗争,直到义熙七年(411年)才被东晋消灭。
孙恩:东晋末年起义军领袖是[中原海寇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