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
东汉末年,他的父亲、董事和跟随刘璋担任益州太守。刘备创立了王子刘禅,认为王子洗马,后来成为黄门侍郎。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加上国家将军。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担任将军费祎的副手,在服务中遵守上级命令。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当时,蜀人称诸葛亮、蒋祎、费祎和董允为“四相”。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董云的祖先曾是益州巴郡江州(今重庆)人。他的父亲董和他的家人从荆州南县的枝江搬到了益州,然后在益州牧羊人刘章的手下担任官员。从那时起,刘备赢得了益州,并继续信任董和。
[img]102602[/img]
董允和费祎年轻时在蜀中很有名。董和认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是分不开的。有一次,董允和费祎一起去参加许靖儿子的葬礼。董和给了他们一辆简陋的车。董允感到羞愧,所以他看起来很不安,但费祎很安全。董和知道后,认为费祎的德行优于董允。
思量秉正
刘备成立王子刘禅时,任命董允和费祎为王子舍人。后来,董允调任王子洗马,费祎调任王子和普通儿子。公元223年,刘禅即位后,董允和费祎都是黄门侍郎。
诸葛亮准备北伐,驻汉中,建兴五年(227年)。
诸葛亮担心刘禅还年轻,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他认为董允是正直的,是非分明的,所以他想让他负责处理宫殿里的事务。后来,诸葛亮在《教师表》中提到了郭游之、费毅和董允的名字,希望刘禅能听取他们的意见。不久,诸葛亮任命费毅参军总理府,跟随北伐;因此,董允担任侍中,带领虎贲中郎将领,带领宫中宿卫亲兵。
由于侍中郭攸之性格温顺,不敢管事,只是装饰而已,所以宫中之事完全由董允个人负责。董允以防制为主要处理事务,常敢于匡正刘禅的不当行为。刘禅经常想选择民间美女来丰富后宫。董允劝刘禅不要立太多后妃,认为:“古代天子后妃只有十二个,现在已经有了,不适合增益。由于董允坚持不允许刘禅的做法,刘禅也无能为力,此后变得更加害怕他。当时诸葛亮北伐外,蒋婉负责处理丞相政务,而董允则负责在宫中匡扶君主,共同保持蜀汉后方稳定。
[img]102603[/img]
翼赞王室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和杨仪再次发生争执,指责对方谋反。董允和蒋婉都举起杨仪,质疑魏延的行动。后来,尚书命令蒋婉担任益州刺史。他写了刘禅的书,希望能给费祎和董允爵位和食邑奖励,但董允总是拒绝。刘禅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更想擅权专政。董允经常严厉地训诫刘禅,多次责备黄皓;黄皓非常害怕董允,不敢为非作恶。
董允为人恪守正直,从不高高在上,总是礼贤下士。有一次和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约定的时间游宴,车开都准备好了,郎中董恢来见他,董允立即停下来接他。当时董恢年轻的官微,看到董允为他的下臣工作,非常不安,于是请求离开。董云不同意:“最初旅行的目的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现在你已经屈尊了,只是想一起说话,但放弃谈话,参加宴会,这是不合适的。于是便和费祎等罢驾不去玩。
[img]102604[/img]
死后哀荣
延熙六年(243年),董允被授予辅国将军称号。
延熙七年(244年),大司马蒋琏因病变剧,无法处理国事。因此,朝廷任命尚书令费祎为将军,代理军事和国家事务。董允以侍中的身份担任尚书令,成为将军费祎的助手。最后,他于9年(246年)在延熙去世。
在蜀汉士民眼中,董允与诸葛亮、蒋婉、费祎并列为“四英”。董允有匡主护国之功。他去世后,接替董允的侍中陈只奉承他,逐渐与中常侍中黄皓控制朝政,迷惑刘禅,最终导致蜀汉灭亡。因此,蜀汉人民追忆董允。在整部《三国志》中,董允是少数能立传“子不系父,不载姓”的人物之一,体现了他的优越感。(注:《三国志》经常将子孙后代的事迹记录在父亲、兄弟、长辈的事迹之后,并将其合并为一传,但董允的事迹并没有记录在父亲、董和之后,而是独立记录为一传)
董允: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为人正直,礼贤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