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节度这个名字。节度使出现在唐朝统治的中期。节度使逐渐成为地方实权派,在安史之乱之后,各地的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分离的模式。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总共封了10个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会增加到40多个,形成混战状态?那为什么唐朝失去了对各地节度的控制呢?们将详细讨论节度使的历史。事实上,节度使与唐代的行政区划有很大关系。
[img]96479[/img]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截至元朝之前,中国还没有省级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以来,我国形成了郡县制。朝廷直接任命各县官员。事实上,由于县太大,朝廷并不完全了解各地的情况。因此,在汉武帝统治期间,汉朝将全国分为徐州、荆州等13个州。州属于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每个州都有刺史或州牧。但在东汉统治后期,州牧和刺史逐渐掌握了大权,形成了各种割据势力。随着历史的发展,州的数量越来越多。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朝成为历史,因为统治时间短,没有时间重新划分区划。唐朝成立后,各地的起义军和割据势力逐渐平静下来,全国再次统一。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为加强对各地的管理,唐朝将全国划分为10道。因为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所以被称为贞观十道。道与汉代的州牧、刺史相似,也属于监察区,根本不是行政区划。
[img]96480[/img]
为了防止像汉朝这样的地方割据政权,唐朝一开始非常聪明,采用了分权治理的模式。一个道会设立了各种类型的官职,如习俗使、白痴使、巡逻使、巡逻使、按抚使、存抚使等。每个官职都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然而,随着唐朝的崛起,唐朝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与吐蕃、契丹、突厥等周边政权发生了一系列战争。
由于战争规模巨大,依靠各州的都督,战争无法指挥。在唐高宗在位期间,为了统一各方面的力量,节度使这一官职开始出现。《新唐书》记载:“自高宗永徽以来,都督促使节者开始称之为节度使,但仍未以命官。此时,虽然出现了节度使,但属于临时官职。唐瑞宗在位期间,节度使再次出现,但没有形成固定模式。节制的出现与唐代的区划、府兵制度的变化以及周边政权的威胁密切相关。
起初,唐朝沿用了南北朝的府兵制度,类似于欧洲的骑士制度。府兵拥有自己的耕地,无需缴纳税款,在闲暇时进行军事训练。战争爆发前,府兵们自己准备盔甲、战马、武器和粮食,跟随朝廷大军。在唐朝统治初期,由于战争时间短、规模小,府兵制度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唐朝的发展,战争规模逐渐扩大,战争时间开始延长。
在这种背景下,府兵伤亡开始增加,府兵数量明显不足。此外,府兵长期驻扎在边疆后,家乡的耕地要么荒废,要么被豪强兼并。鉴于府兵制度的一系列问题,早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朝廷就开始想办法取代府兵制度,但还没有形成。根据当时的情况,在唐玄宗在位的中期。唐朝划分了10个节度使,同时开始完全采用募兵制度。
开元二十三年,唐朝将全国划分为15道,因唐玄宗在位初期的年号为开元,因此被称为开元15道。三年后,唐朝分别封存了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经略使。由此可见,这些节度基本上分布在边境地区。
明朝王夫之认为:“天宝元年,置十节度使,九皆西北边也。与内地相比,唯河东镇治太原。别有岭南经略,长乐、东莱、东牟三守抓,也都是边缘的,而且权抑轻。若畿辅内地,河、罗、江、淮、汴、蔡、荆、楚、兖、泗、魏、邢、咸放武备、羊苟安,而倚边的节镇,则以冀旦夕之无虞,在外疆乱亡。一开始,节度使只有军事指挥权。由于府兵制度已经崩溃,各地的节度使开始自行招募官兵。这些官兵属于大唐朝廷,但也服从节度使的动员和命令。
[img]96481[/img]
节度使招募官兵,发动战争都需要财政支持,因此,在节度使建立初期,就出现了节度使兼任支度使的情况。据《大唐六典》记载:“凡天下边军,都有支度之使,以计军资、粮仗之用。由此可见,节度使地方财政拥有支度权。还有一个重要的权力,那就是人事任免权,原本是各种采访使的工作范围。然而,在唐朝统治的中后期,地方官员开始选拔和任命节度使,然后交给朝廷批准。
宋朝官员欧阳修总结了唐朝的节度分割,说了这样一句话:“根据危险,在特殊方面,既有土地,也有人民,也有士兵和财富。因此,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总之,节度使掌握了军事指挥、人事任免、财政使用、税收征收等一系列权力。在节度使拥有了这些权力之后,朝廷逐渐失去了对节度使的控制,尤其是身兼数职的节度使。
由于边疆防线长,为了统一各地的指挥,唐朝出现了一位将军兼任几个节度使者的情况。比如唐朝名臣王忠嗣,身兼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个地区的节度使。当时对王忠嗣的评价是“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都属于掌握。除王忠嗣外,封常清、哥舒翰、安禄山等将领均兼任。安禄山是河东、平卢、范阳三镇的节度使,也是精锐聚集的三镇。唐朝建立节度使的初衷当然是加强自己的管理。
因此,宋代官员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认为“开元时期,天子有吞四夷之志,为边将十几年不易,始久任。"节度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完全打开后,唐朝对各地的节度失去了约束力。据《新唐书》记载:“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因兵傲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此抚之,称之为姑息之政。”
[img]96482[/img]
唐玄宗统治后期,超人对各地节度的控制力逐渐降低。即使安禄山没有叛乱,也会有其他节度的叛乱。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唐朝平息叛乱花了近8年时间。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唐朝只能利用其他节度来镇压叛乱。各地将领们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天宝十节度模式被打破。唐玄宗时期的节度使,基本上与各道区划有关。
但唐代宗时期,宣武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剑南东川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等40多个节度使。不再以道为模式,而是以宣武军、魏博军、昭义军等各种军队为基准。唐朝中后期的皇帝们想尽办法削弱各地节度使的势力,但从未成功。由于唐代藩镇割据严重,直接造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宋朝成立后,鉴于唐五代的教训,出台了一系列限制节制权力的政策,以文官控制武官。
唐朝和节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唐朝是如何失去对节度的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