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评价李光的功劳?与卫青相比怎么样?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保卫国家的角度来看,李光的贡献甚至大于卫青:卫青的无与伦比的武术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换取士兵的生命和鲜血。从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和奠定中华民族地图的角度来看,李光远不如卫青。
李广在《史记》中有一篇专题文章,叫《李将军列传》,其中介绍李广:
孝文帝十四年来,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俘多,为汉中郎。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名昌邑下。
迁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后广转为边郡太守,迁往上郡。尝尝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以力战的名义。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称“汉之飞将军”,避之几岁,不敢进入右北平。
[img]95057[/img]
他打了很多仗,总是在第一线冲锋,以至于别人心疼,对皇帝说:“他靠自己的技能,反复和敌人正面作战,恐怕会失去这个好将军。”他的“飞将军”之称来自敌人:敌人听说他驻扎在右北平,就“回避”了,好几年都不敢进攻他的防守。
然而,汉文帝为此感慨:
“珍惜,子不遇时!若令子当高帝,万户侯怎么足道!”
“文景之治”注重经济发展,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提倡武术。李光在国防前线战斗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他没有机会拓展领土,取得成就。
李光的战术思想被固定为“被动防御”模式,而不是主动出击。“久而久之”,过了很久,李光也从年轻的战将变成了白发苍苍,但历史出人意料地开启了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重用卫青和霍去病攻击匈奴。李光多次请战,但汉武帝“以为自己老了,弗许;很长一段时间都可以。”。真的只是年纪大了吗?恐怕不一定。汉武帝喜欢提拔和重用没有背景的基层阶层,不喜欢任用思想和战术的老兵。恐怕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汉武帝终于同意李广出征,却暗暗警告卫青:“李广老,数奇,不令当单,恐怕不得其所欲为”。
卫青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而李光自以为是经验丰富,对新晋升的“外戚”卫青暗中不服气。将军的不和,影响了战局。
根据之前的分析,李光擅长防守。当他进行长途攻击和远征时,他的战术局限性显现出来:没有指导,战前侦察工作做得不好,导致“失败”。
[img]95058[/img]
本来输赢是兵家常事,打败仗,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下一次胜利。然而,为了向皇帝汇报战场情况,魏青咨询了李光,李光勃然大怒:
"广结发与匈奴七址余战,今幸从将军出来接单于兵,将军又迁回广部行回远,又迷失了道,难道不是天哉!而且广六十多岁,终究无法复对刀笔之吏。
结束了他跌宕起伏、辉煌灿烂的一生。
李光是一位性格缺陷严重的将军。他为保卫大汉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的战术思想不适合主动,所以他在与匈奴的战斗中失败了。
如何正确评价李广的功劳?与卫青相比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