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先死,长让英雄泪流满面。”“出师一表真绝世,千载难逢。”地朝历代有无数文人向诸葛亮表达哀悼,说明诸葛亮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很高。
乱世出英雄,混乱的三国时期,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但像诸葛亮一样,几千年后仍为后人所回忆,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诸葛亮是一位智力超群的将军。在他的帮助下,蜀汉能够以微弱的优势在曹魏和孙吴之间的裂缝中生存。
给诸葛亮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备对茅草屋的真诚。刘备以礼貌的下士换取了诸葛亮一生的忠诚。这种忠诚在刘备死后仍然存在,但被诸葛亮转嫁给了刘禅。
刘备的死非常突然,这对当时悲惨的蜀国造成了另一个沉重的打击。诸葛亮扭转了潮流,继承了刘备的遗产,势必完成刘备未能完成的北伐,从而实现了他一生六次走出祁山的事迹。
这个典故是众所周知的,也引起了很多疑问。祁山今天在哪里?诸葛亮为什么喜欢它,多次从这里走?
[img]93105[/img]
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的最终目的是讨伐曹魏,刘备已故,无法完成这一伟大事业,诸葛亮自觉接管了负担。
与祁山有关的事件非常有名。首先,诸葛亮在出军前写下了《教师表》,向刘禅表达了决心;其次,出军后,诸葛亮收复了姜伟,为自己找到了接班人;第三,北伐结束时,马苏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最终导致街亭丧失,埋葬了蜀国的优势和生命。
虽然出师不成功,但诸葛亮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努力等待机会,然后连续四次出军。不幸的是,他一次又一次失败了。
也有人认为,接连北伐并不明智。经过多年的战斗,人们很难恢复健康,导致蜀国国力衰弱,为后来与曹魏的对抗埋下了隐患。
此外,这次出征也耗尽了诸葛亮的心血,他为蜀国燃尽了自己的生命,最终在五丈原油枯萎。
同时,我们需要知道,六出祁山的说法来自三国演义。历史上,诸葛亮以北伐曹魏为目的出祁山五次,第六次被动出军抵抗曹魏入侵。然而,六出祁山的说法更为流传。
[img]93106[/img]
为什么选择从祁山出兵?
诸葛亮六次出祁山,意图获得长安的控制权,然后掌握关中,真正实现汉朝的复兴。虽然诸葛亮六次出军,但事实上,可选的道路不是一条,而是三条。
第一条路是穿过斜谷道进攻县。斜谷道,又称褒斜道,得名于这里的两条河流,一条是向南流动的褒水,一条是向北流动的斜水。两条河流之间的谷底开辟了一条南北向的道路,可以到达关中。
然而,蜀国知道这里的重要战略。曹魏也知道,自然要派重兵守卫。如果军队从这里出来,不仅要面对敌人的严格防守,还要面对秦岭作为屏障,行军难度大,所以这条路被抛弃了。
第二条路径是走子午谷进攻长安。子午谷连接关中和汉中,全长660英里。沿途有一些山谷和深谷,所以行军并不容易,但这是一条捷径,所以到达长安只需要十天。
长安曾经是西汉时期的首都,掌握了长安。所谓的“复兴汉朝,回归旧都”已经完成了一半。同时,长安也是全国政治中心,可以说是曹魏的喉咙。
第三条也是最后一条被采用的路,就是出祁山攻陇右。我们来看看祁山的位置,看看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img]93107[/img]
祁山位于甘肃省礼县东部,附近有一条古道,具有出川入蜀的功能。这条路相对平坦,更符合诸葛亮谨慎的个性。
背后深意
祁山的优势不止于此。如果蜀军从祁山出发,也可以壮大自己的兵力。方法是一路向当地少数民族示好,吸引他们加入团队。当时少数民族的特点是勇敢善战。他们的加入会给蜀军带来优势,缩小蜀军和曹魏军之间的差距。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蜀汉相对较弱的策略。
[img]93108[/img]
更好的是,在汉水与岐山相连的地方,有一个地形平坦、地势高的山谷,可以远远监测曹魏的动向,随机应变。
如果你在这里建造一个军事堡垒,你不仅可以分散敌人的力量,还可以窥探新闻。如有必要,诸葛亮可以以易于防御和攻击的特点作为最后一道屏障。只有当诸葛亮心中有这个想法时,他才会坚持从祁山出兵。
祁山是陇右,高山的障碍很少,有利于军队行军,不会延误战斗机。然而,这条路并非没有缺点。事实上,很多人认为正是这个缺点导致了诸葛亮六次离开祁山的失败,那就是路途遥远,战线拉得太长,粮草难以运到前线。
军队由士兵组成,为了保持士兵的战斗力,粮食和草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粮食和草的供应不足,士气低落是一方面,士兵战斗力的直接下降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总是失败,都是吃粮草不足的损失。
[img]93109[/img]
小结:
诸葛亮的战略决定没有太大的缺陷。如果一切都按照他的计划发展,“复兴汉朝”可能会从一个空洞的口号变成现实。
然而,命运是翻云覆雨的手,习惯于破灭人们的理想。天不假年,死亡措手不及。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姜伟接替他,继续推进北伐大业。
之后,发生了很多变化。姜伟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后,司马昭派邓艾和钟会两位将军攻打蜀国。后来,邓艾偷渡阴平,连续拔出几座城市,造成危机。刘禅不知所措,选择投降。蜀国终于不复存在了。
北伐六出祁山的诸葛亮 祁山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