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在分析了“偷书”的前后后,我们也应该对蒋干的另一件受到批评和嘲笑的事情进行一些探索——吸引庞统,曹操错误地连锁了战舰。结果,当他被烧毁时,他无法逃脱——。
蒋干第二次过河的背景是:“曹操连了两本书,心里疑惑不定。”——听说吴栋将军和谋士纷纷投降,被一个接一个砸下来的馅饼弄得有点迷茫,渴望摸到底。这时,蒋干又站了起来。
蒋干这次能站起来,比上次更有价值。
你知道,江干从来不知道蔡茂张云被误杀的真相。因此,他当时应该有两个印象:第一,他窃取了东吴重要的军事秘密,周瑜恨他;第二,他为曹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没有得到任何奖励。
但江先生让我们感动的是,前者并没有让他胆怯,仍然敢于“放弃”,然后进入——他的心已经是龙潭虎洞——吴军营;后者没有让他失去,仍然抱着忠于曹总理的心——他没有善良的人。
也许有些人认为前者是无知和无畏的,但能成为曹操手下的幕宾的人会无知到那种程度吗?有些人可能会嘲笑后者是愚蠢和迂腐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不是名声和财富吗?
而且,蒋干并不在乎曹操的不良表现(从他的角度来看就是这样)。相反,他还“前一天空去东吴,没有成功,深感羞愧”——这不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吗?
[img]92275[/img]
到了江东,周瑜一顿霹雳闪电,坐实了蒋干“偷东吴机密”的罪名,随后不由得说,软禁了蒋干。
上次似乎很顺利,在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中,很容易得到对手的秘密。这一次,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好像手脚被绑住了,活动空间非常有限。
虽然蒋干“心烦意乱,睡不着,吃不着”,但他并没有失去热情。相反,他试图在不利条件下创造一些有利条件——“独自离开庵”,所以他被“读书之声”所吸引,“相信”。直到“看到一个人挂剑灯,背诵孙子和吴兵书。
此时,蒋干判断“这必须是不同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有点奉献精神的人都会这么想,所以他立即“敲门”——毫不夸张地说,这表明蒋干深刻理解曹操的“只有才能”精神,并考虑随时随地为主人发现和选拔人才。
当庞统提名道姓时,蒋干立刻被“凤雏先生”的名字震惊了。庞统的一系列回答也是理所当然的,极其自然。于是蒋干对庞统“连夜下山,到河边寻找原船,飞往江北”感到惊讶。
这里需要一个想法。在既定计划失败时,“偷书”和“巧遇凤雏”都是“喜出望外”,都是顺利出奇的。蒋干为什么第二次上当?虽然蒋干不知道周瑜的火攻计划及其与庞统、连锁战舟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也涉及到曹操的责任。
拙作分析,蔡茂张允被误杀后,曹操出于上当受骗的愤怒,没有从更高的角度仔细分析事情,也没有从中发现蒋干的缺点和优点。因此,既不可能根据蒋干的优点安排合适的工作,也不可能再次针对蒋干的缺点进行预防——
当蒋干不知道他上次被骗时,这次他被派去了。结果,他毫无疑问,他邀请了凤雏先生如此顺利。这是曹操上述错误的后遗症。
不仅蒋干,曹操本人也没有吸取教训。面对像“偷书”这样顺利的戏剧,曹操对“巧遇凤雏”毫无疑问——也许求贤若渴,让人有点同情曹操。
接下来的情节就简单了。“统高谈雄辩,响应如流。操深深敬服,热情相待”——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庞统从“水军多病”入手,分析“大江中潮起潮落,风浪不息;北兵不习惯乘船,受此颠覆,便生病”,正中曹操心病发作,于是成功地提出了“以大船小船为一排,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曹操高兴地采纳了。八十三万大军走上了不归路。
问题是,这能怪蒋干吗?凤雏先生的名声就在那里。与他同名的卧龙先生展示了他的才华。曹操见庞统也很高兴,更不用说蒋干了?
此外,蒋干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将庞统引导到曹营没有错,而是积极行动的结果。至于如何辨别真伪、使用人才和做出决定,这是曹操的事,与蒋干无关。
还是那句话,我们可以说蒋干能力低,头脑慢,但我们不能嘲笑蒋干。蒋干两次过河的表现充分证明了他对曹操的忠诚、对危险的不屈不挠、对机遇的敏感决心和冒险犯难的超人勇气。
[img]92276[/img]
一方面,他的悲剧遇到了不同等级的对手,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他的英雄曹操并没有完全了解他的缺点和优势。
应该说,曹操在两个层面上犯了“就业不当”的错误:一是派缺乏相关能力的蒋干执行不合适的任务,二是只看到损失和不足,没有发现蒋干在其他方面的高素质,给他一个能有效扬长避短、展示才华的岗位。
需要说的是,曹操在蒋干的问题上表现出的疏忽和意气用事,与他知人善任、英主伯乐的基本形象有很大的差距和扭曲。这只能理解为,作者在书的高潮中故意丑化曹操,基于他“拥刘反曹”的立场——但原文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赤壁的一场大火扑灭了。我们的蒋干先生从此消失了。他可能死在乱军中,隐姓埋名,继续屈服,受到惩罚。归根结底,我们只能感叹自己的表现,思考自己的优势——一个被放错位置,最终被浪费的人,可惜,可惜,可惜!
蒋干的真正天赋是什么?是天才还是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