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蜀汉将军姜维最后一次北伐结束,曹魏将军司马昭也积极备战,准备一举攻灭蜀汉。钟会在东路主攻汉中诸城,西路邓艾主攻屯田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没有准备,蜀汉只抵抗了三个月后,刘禅的投降被摧毁。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取得巨大成就的钟会和邓艾,不仅没有回到家乡,而且先后死于非命。为什么?
[img]89384[/img]
一、崭露头角,屡献良策
钟会出生于颍川士族,是太傅钟友的小儿子,但邓艾的家已经衰落,他被迫迁入魏。这些都注定了钟会的起点高于邓艾。"有钟士季的人,虽然人少,若管朝政,吴、蜀之忧也",钟会一出仕就是尚书郎、中书侍郎这样的高位。当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时,钟会就运筹帷幄的才能屡受重用。邓艾没有这么好的开始,虽然雄心勃勃,但口吃不能重用,让人不得不感叹邓艾的生活不合时宜。然而,近20年的浪费并没有击倒邓艾。由于“屯田”的基本国策,精通这一道路的邓艾在司马懿面前熟悉了自己的脸,开始了非凡的仕途。
[img]89385[/img]
从第二年(241)开始,邓艾等待司马懿的重用。魏国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所有的政策都是邓艾提供的,所以他被提升为南安太守,来到了抗蜀的前线。钟会早年与司马师、司马昭关系密切。他提醒司马师要“小心”魏帝曹尚;司马师死后,建议司马昭夺权;诸葛诞反叛曹魏的“功狗”,钟会施计讨平,并因事后坚决辞去九卿之一的太仆和陈侯爵位而获得美誉。如果司马昭是曹魏背后的掌权人,那么钟辉就是司马昭背后的掌权人。晋升司隶校尉后,“虽然在外司,但当时的政治损益、当下和夺取都是经典”。
二、三路伐蜀,一战成功
姜伟的几次北伐耗尽了国力。司马昭决定先蜀后吴。所有的大臣都是不可行的,但钟会支持他。因此,钟会被授予镇西将军、假期和都督的军事监督。他们决定摧毁蜀国。景元四年(263)魏军三路伐蜀,钟会率领大军从斜谷、罗谷进兵,大军一路高歌猛进,直接逼近剑阁。看到汉中尽失,姜维果断放弃与邓艾的交往,与廖化、张翼、董厥退保剑阁,多次击退来犯钟会。依托剑阁“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地理位置,再加上蜀汉力保家园的凝聚力,钟会一时无能为力,再加上魏军粮草不济,钟会有退兵的打算。
钟会坐镇大军与姜维对峙,还支持邓艾率领精兵袭击涪县的计划,“攻击他们毫无准备,出人意料”。于是邓艾爬上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桥,硬生生地从无人居住的地方开了一条路,穿越了700多里无人居住的危险区域,一举击败了回援的蜀将诸葛瞻。绵竹的落下,代表着蜀都成都暴露在魏军兵峰之下,邓艾兵少。如果刘禅全力防守,邓艾未必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成功。但刘禅投降得很简单,邓艾进入成都,手持符节,接受了蜀汉人的投降。
三、功高桀骜不驯,不能死
当时魏军分三路攻蜀,东路钟会军人数最多,但想立下不朽战功的他却将诸葛绪排除在外,将中路军收入囊中。邓艾献奇策,钟会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派遣部跟随田章,看到邓艾比自己先走进成都,钟会又怎么能不嫉妒呢?邓艾接受投降后,效仿邓禹的故事,以天子的名义任命了大量蜀官。可以说,这对稳定蜀地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邓艾却骄傲自满,“让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但很快邓艾就被陷害了,正是钟会陷害了他。邓艾向司马昭报告了他对蜀国建设的想法。他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甚至反驳司马昭坚持自己的观点,这自然给了钟会一个落井下石的好机会。因此,在钟会的诬告下,邓艾被绑在刑车上,很快就会被带回首都。
[img]89386[/img]
自以为没有约束的钟会也有叛逆的意图。他打算与姜维合作,依托魏蜀军20多万和蜀地,打算水陆进攻世界。然而,这个想法是好的,但它甚至不能执行第一步。魏军将领兵卒的家人都在魏地。当然,他们不愿意跟随钟会反抗朝廷。虽然蜀军以姜伟为首,但他们不可能是魏军的对手好几次。此外,钟会不忍心处死那些骑在牙门上的官员。结果,胡烈煽动军队对钟会陷入困境,宣布叛乱仅两天,钟会和姜伟就死于军事变革。监军卫杜此前与钟会勾结陷害邓艾,担心未来会有灾难,于是杀死了邓艾。
[img]89387[/img]
邓艾失望了。中年时,司马懿的赏识一步步提高。他稳步发展,自然受到了人民和朝廷的赞扬。然而,他在灭国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突然让他有点忘乎@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钟会背后的暗箭,一下子刺穿了他。钟会小心翼翼,机关算尽了,但还是棋差,被姜维和司马昭看穿了野心。邓艾被钟会暗算,钟会也死于乱军,为义或名,“横受屠杀,良可悲哀”。
钟会和邓艾灭蜀有功 为什么最后都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