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孔明”,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诸葛亮,但事实上,在汉末三国时期,还有另一个孔明,他就是隐士胡昭。与诸葛亮相比,胡昭和孔明的行为更加低调。虽然他被邀请出山,但他拒绝当官,一直生活在农村,专注于书法。关羽胡昭在历史书上的记载很少,但从零星的记载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的策略不亚于诸葛亮。
[img]88929[/img]
胡昭来自英川。英川县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大县。它是东汉除京师外人口最多、最繁荣的地方。同时,英川人才众多,有“英川智慧之士”的说法。胡昭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饱读经史,很快就成长为一个学识渊博、熟悉古今的人,他的才华令人叹为观止。当时朝廷外戚和宦官当道,社会腐败险恶。胡昭看透了仕途的一切,想过一个干净的生活,于是他住在冀州,专心研究经史,学习书法。
然而,这也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各种各样的王子为了扩大力量,广泛招募人才,像胡赵这样的著名儒家思想是他们渴望吸引的对象。在初平的第一年(190年),袁绍邀请胡赵以他的“四世三公”家庭背景出山。胡赵不仅感谢了袁绍的任命,而且还离开了冀州,回到了他隐居的家乡。在建安的第一年(196年),曹操担任司空总理后,他多次以礼物招募,但胡赵拒绝了。
[img]88930[/img]
不久之后,胡昭移居陆浑县,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避世生活。他以求道为乐,以读经籍自娱自乐,还在当地开馆办学,成为一名教育四方的教师,改善了当地的民风,各地文人雅士也闻风而来。司马懿也来拜学,胡昭也和他相处得很好,很和谐。在此期间,胡昭还阻止了刺杀,救了司马懿一命。值得一提的是,在胡昭心中,虽然他不出山影响世界局势,但他一直希望司马懿能帮助汉朝,最终重振汉朝世界。但在“巧合”下,司马懿还是来到曹营,成为曹操的主要谋士之一。后来,司马懿的两个儿子,长子的名字是“老师”,次子的名字是“赵”,以纪念他的老师和救命恩人。
[img]88931[/img]
23年(218年),为了与刘备争夺汉中,曹操从各地抽调了大量壮丁到汉中服役,当时陆浑县也被命令调动壮丁。这一举动在当地人民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平民孙狼和其他人利用这个机会聚集了大量的人,杀死了县的主要书籍,并发动了叛乱。县长张固率领十几名官兵迎接胡昭住所周围留下的人民,恢复了当地的管理。孙狼等人不敌,于是南归关羽。他们带领关羽调动的士兵返回,准备攻击张固。“胡居士是个贤者,一致不得侵犯他的部落,因为张固驻地离胡昭很近。最后,胡昭所在的地区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
魏齐王曹芳年初,北方局势逐渐稳定,胡昭迁居宜阳。在大臣们的推荐下,魏帝经常召唤胡昭入仕,但都被婉言拒绝。嘉平两年(250年),曹芳再次特别召唤胡昭入朝,恰逢胡昭去世,享年89岁。
虽然胡昭低调,但他在四面八方都做出了贡献。他努力办学,在乡下教书,一生淡泊名利。他是一个真正对俗世无欲无求的名儒。
胡昭:汉末三国时期的另一个[孔明]救了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