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陆游同时期的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陆游一样,他是一个坚定的反投降和反妥协斗士。
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地区。辛弃疾从小丧父,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宋朝廷南渡时,辛赞因家口拖累,只能留在北方,担任金朝开封府知府等职。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的是大宋政权。他经常带领子孙们爬上望远,放眼山河,希望恢复中原。他对辛弃疾寄予厚望,曾两次让辛弃疾到金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乘机侦察,了解金人的情况。
在祖父的培养和教育下,辛弃疾不仅写得好,剑术高超,而且从小就立下了抗金爱国的伟大抱负。他曾英雄地说:“我想用文字骂全世界的小偷,用剑杀全世界的小偷!”
公元1161年,金国海陵国王严艳亮率兵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但此时,中原人民因金朝的压迫而起义。当时,22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领公众起义,组织了2000多人的队伍。后来,他带领起义部队前往山东最具影响力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静,受到耿静的高度重视,要求他负责军队的文件和大印章。
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他采取了劝降诱降、分化瓦解、调动兵力、严厉镇压的政策。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是他们镇压的重点目标。
面对这种情况,辛弃疾建议耿京得到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合作。耿京派辛弃疾等11人为代表,联系南宋朝廷。宋高宗在建康见到他们,任命耿京为天平军的节日使者,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和其他人回到山东复活,去了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但他们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下属张安国和邵进在金朝的收购下杀死了耿京。大多数起义军崩溃了,一小部分被张安国带去投降。张安国也被金兵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知州。
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着50名精锐人士前往济州抓张安国。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张安国和金朝的将军在中国军事账户上喝酒。辛弃疾率出人意料地闯入了有五万金兵的大营,活捉了张安国。他还向金兵宣称,宋军十万人马即将到来,劝他们尽快投降。军队里的许多士兵都是耿京的老部下,听辛弃疾这么一说,当场就有数万人投入辛弃疾,跟着他南下。后来,张安国在临安被斩首示众。
南宋时期辛弃疾的壮举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不仅军民十分敬佩,宋高宗也多次赞叹。
从那以后,辛弃疾留在了南方。他被朝廷派往江阴当官。虽然江阴靠近前线,但在主和派的势力下,辛弃疾的野心和才华根本无法展现。宋孝宗即位后,南宋第一次主动重用主战派张军。然而,张军在符离大败时,宋金签署了“龙兴和议”,主和派占了上风。
尽管如此,辛弃疾还是在宋孝宗上演了他著名的《芹菜十论》(也叫《御戎十论》)。在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当时宋金双方的情况,提出了恢复中原的计划和战略战术来战胜敌人。然而,他的主张和建议并没有引起法院的注意,这让他感到极度的愤怒和沮丧。在此期间,他写了很多话,大多表达了他报国的不公平和悲愤,没有办法报国。
自1168年以来,辛弃疾一直在建康府、滁州等地工作。后来,他成为了江西和湖南的安抚使,成为了一名高职位的“封疆官员”。然而,无论主和派有多高,他都无法实现杀敌报国的志向。他只能努力整顿地方政府,建立一支准备北伐的“飞虎军”。然而,这给了主和派一个把柄。公元1181年,他被主和派排除在外,罢工者回到江西上饶,带着湖泊闲置。
十多年后,直到宋光宗绍熙年间,他才再次被使用,担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他很快就被解雇了。公元1203年,他再次被使用,担任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等职务。
绍兴期间,他去拜会了近80年的陆游。这对文坛将军、抗敌志士喝酒做诗,相见很开心。今年年底,宋宁宗召辛弃疾前往临安,征求军国大计。临行前,辛弃疾又去陆游告别。陆游专门写了一首七言长诗《送辛幼安殿写朝》,为他壮行。诗中有“嘉轩写凌鲍谢”、“青史英雄可雄跨”的句子。这是陆游称赞辛弃疾的著名诗人鲍照和谢灵运,他们的才华非凡,能够超越历史上的英雄。陆游对这位文坛后起之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公元1205年3月,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就在他积极备战的时候,朝廷以他推荐的官员违法行为将他降级两级,然后放弃了他的官员。公元1207年,首相韩愈(tuōzhòu)北伐失败后,又召辛弃疾等人挽救局面。但辛弃疾病重,于当年9月10日与世长辞,终年68岁。
辛弃疾去世后,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后人有《辛稼轩诗人钞存》,有600多首存词,是宋代诗人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的风格,以慷慨为主。他是南宋诗人中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苏辛”。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有写自己报国的心声,有倾诉雄心壮志的悲愤,有揭露主和派投降丑行的,有吟诵大好河山的。但作品的中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抗金御敌,恢复中原。
@ 辛弃疾的文章也写得很好,尤其是政论文,和他的话一样雄伟,充满激情和说服力。
辛弃疾的故事 宋代辛弃疾创立了什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