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指的是二十四种史书?二十四史是指封建朝廷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写的二十四种史书的总称。
三国时期,当时社会上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指《史记》、由《汉书》和东汉刘珍编写的《东观汉书》。叶凡的《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书》,成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陈寿的《三国志》,有“前四史”之说。
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和晋书,加上前四史,出现了“十三代史”的说法。
在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了《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的说法。
明代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明史》出版,加上以往的历史,总称为“二十二史”。后来,《旧唐书》被添加到“二十三史”中。在编写《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学者们从《永乐大典》中编辑并记录了《旧五代史》。乾隆皇帝任命后,也被列入正史,合称“任命二十四史”。
乾隆四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下的“任命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官方历史上最完整的大规模汇刻。传说中的黄帝始于24部历史记事,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3213卷,约4000万字。它们都是由统一的纪律和传记制作的历史书籍。
总共有3249卷,约4000万字。它的叙述时间,从第一部《史记》中的黄帝到最后一部《明史》,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持续了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和传记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内容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事迹。
中国古代[24史]指的是哪24种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