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什么坐北朝南?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南方。大多数皇帝都坐在北方朝南。天子、诸侯、大臣和清医生都坐在南方;即使在他们百年后的陵墓里,他们的墓碑也总是朝南。那么,为什么呢?根据对中国相关历史文化的了解,“以北朝南为尊”源于古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五行八卦,最早出现在《周易》中。
我们知道:在中国,盖房子非常注重房子的方向。大部分房子背北正门向南,叫正房,东西方叫厢房。正房由家中的长辈居住,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从地理知识的角度来看:地球的旋转导致日出和日落,而中国位于地球的北半球。面朝南的房子总是比其他面向南的房子在一天内获得更多的阳光。长期住在这所(面朝南)房子里的人更健康。北为阴,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也是为了避北风。总之,坐北朝南的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到山川的气场,受日月之光的照顾,养身养性,陶冶情操,地灵人杰。
但当时,我们的祖先甚至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当然,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住在面南房子里的人更健康,所以他们有所谓的“五行八卦”。据说东方为木,南方为火,西方为金,北方为水。而皇帝是龙的化身,当然要坐在水上压火,这样才吉利!作为九五之尊的天子皇帝,自然要让天下丞民对他尽忠尽孝,住在面朝南的房子里,坐在面朝南的座位上。
而《周易说卦》则说:“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意思是,在八卦中,离卦象征着光明。当太阳处于合适的位置时,照耀南方,让一切都明显,这就是代表南方的占卜。皇帝取法离卦,坐在北方,面对南方见群臣,听天下政务,象征面对光明,治天下。因此,《周易说卦》说:“圣人南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诸此也。古代君王登基后,向南而坐,位于北朝南,称为“南称王”或“南称帝”。
与“南”尊位相反,“北”在古代是卑位,这首先要从“北”字的含义来解释。“北”的本义是“背”或“相背”。在甲骨文中,“北”字是两个人背靠背的样子。因此,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北,乖也。二人向背。在古代,两军作战,战败逃跑的一方,总是背对敌人,“北”这个词,增加了“失败”的义务。《左传·哀公二年》:“大子救之以戈,郑师北。这里的“北”,就是“败”或“败逃”。因此,在古文中谈到打败仗时,常形容胜方“追逐北方”。如《史记·高祖本纪》:"秦兵强,经常乘胜逐北。” 秦汉以后,“败北”成了双音节的常用词。比如《史记·项羽本纪》:“我起兵,到现在八岁了。身处七十多战,当者破,被击者服,未尝败北。后来“失败”除了指军事失败或失败外,还被引申为在各种比赛中失败。
在古代,君见臣,尊长见卑幼,都坐在南面,臣僚或卑幼都站在南面,即面朝北。因此,“北”指向人称臣,称为“北称臣”。《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通过烹饪刘邦的父亲来威胁刘邦退役。刘邦说:“我和项羽在北方被命令怀上国王,说‘约为兄弟’。我的翁就像翁,我想做饭,但我很幸运能分享我的份额。”意思是:“我和你项羽都是朝北的楚怀王称臣,曾约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请你给我一杯羹。” 后来,“北方”也有认输、求降、求和的引申义。卑幼面向北方拜尊长,拜人为师又称“北方”。这在《汉书·于定国传》中有一个例子:“定国是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方备弟子礼。”
北坐朝南,顺应天道。在古代,南被视为至尊,北被视为失败和臣服。君临天下,九五之尊。土壤的五行是黄色的,土壤居中心,象征着统一的国家和山脉。
为什么古代帝王要坐北朝南?坐北朝南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