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康熙帝尊号:康熙为什么八次拒绝大臣给他尊号?

康熙为什么八次拒绝群臣给他上尊号?封建时代,给皇帝上尊号是一种“大典”,所谓“加尊号,大典礼”。对于一个封建君主来说,他的权力和地位已经达到了顶峰,不可再增加。“上尊”是扩大政治声望、提高历史地位的重要措施,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康熙皇帝拒绝这种活动的心态是什么?什么样的政治考虑?

康熙帝曾经说过,他“凡事求实,不虚名”。"(《清圣祖实录》,卷268)这不是康熙的自夸之词,而是他在治国理政中始终遵循的一项标准。他曾八次拒绝大臣们对他的要求,从一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实际的例子。这八次拒绝尊重的时间是: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郑克双(shuǎng)归降后;康熙36年(1697)平定噶尔丹后;此外,还有50岁、60岁和70岁的生日(1702年)、1712、1722)共三次,登基50、60周年(1711、1721)时共两次。

封建时代,给皇帝上尊号是一种“大典”,所谓“加尊号,大典礼”。(《康熙政要》第242页)对于一个独断绝、至高无上的封建君主来说,权力和地位已经达到顶峰,不可再增加。“上尊”是扩大政治威望、提升历史地位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康熙皇帝拒绝这种活动的心态是什么?什么样的政治考虑?我们可以对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情况进行一些分析。

康熙帝尊号:康熙为什么八次拒绝大臣给他尊号?

康熙初,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忠自尊,违背清朝中央政权。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下定决心撤藩,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子尚之信起兵与清对抗,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三藩之乱”。三藩兵力曾占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四川、湖南等省、江西、浙江、湖北、陕西、甘肃,对清政权统治构成了极大威胁。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康熙终于在20年11月取得了平定“三藩之乱”的胜利。两年后,一直占据台湾奉明朝为正朔的郑克双,在清军大兵的压力下,向清朝投降,实现了台湾的统一。这两件事无疑意义重大,正是以此为标志,开启了一百多年来著名的“康乾盛世”。两次重大历史事件后,群臣们提出要给康熙帝上尊号,应该说也是适逢其会。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平定“三藩之乱”后,第一个提出尊重皇帝的人是监督御史的何嘉佑。他的理由是:“今天,一切都取决于皇帝的功德。”“要加上皇帝的尊号,才能彰显功德。”。第一卷,第787页,康熙起居注。从那以后,有些人可能是出于真诚的爱,有些人可能是出于对权力的崇拜,有些人可能是出于奉承,有些人可能是出于从众心理,@ 从亲王、内阁大学士、九卿到詹事、科道等官员,所有有身份和地位都有资格向皇帝说话的人都争先恐后,纷纷上演,掀起了请尊的热潮。

有人重复何嘉佑提出的理由,强调“三藩之乱”的平定是皇帝的功劳。康熙皇帝明确否认了这一说法,说:“所奏称天下荡平,都是我一人功德所致”,“这种演奏是无用的”。(第787页)他多次与大臣们一起回顾平三藩的决策,称这场斗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如果事情出了问题,我会照顾好自己,永远不会责怪别人”。现在胜利了,是“荷上天眷佑,祖先福庇”,士兵们用力,“厌倦了征服”;人民苦不堪言,“转运”,连官员也裁减工资供军需。这是上下一心一意共同奋斗的结果,“若遂奢然以为功德,崇上尊称,滥邀恩来(lài,奖赏),真可耻也”。(第792页)

还有一些官员强调:“今三藩”(tiǎn,灭绝)灭绝,后患尽除”;“海宇宁静”(yì,安定)安定。有的甚至用“当此盛世”这个词(第786页)。由于天下已经太平,皇帝“功德巍巍,自古圣君所不抓,理宜恭敬”。(第800页)康熙帝根据另一个想法讲述了这样一些讨论的另一个道理。他对太皇太后说:“自寇乱用兵以来,士兵罢(同疲)劳,民生艰苦,伤痕未复,喘息未苏。虽然兵戈乍齐、疆宇初平、国家纪纲正当整顿、地方活力正当培养,但大臣们不敢宴然自处,认为太平无事可做,受到尊称。"(第798页)他对大臣们说:“虽然贼乱砍平,地方底定,民困未苏,伤痕未起。君臣之间,正宜各加修省,息兵养民,布宣教化,务以廉洁为本,用于太平。"(第792页)"独念几年后,水旱频发,灾异叠现。师旅疲于征调,被创者未起;吕阎(民间)在转运,穷人未苏(同苏)。由于军兴不给,官员工资和各种钱粮被裁减,各种银两被增加,仍未复旧。每一轸(zhěn,悲伤)念,对怀抱道歉。若大小臣工人诚实,俾(bǐ,使)生民得所,风俗淳朴,教化振兴,天下分享和平之福。虽然它不是我的尊号,但它有很多名字。如果所有的政治都不能修行,上帝的尊号是什么?这个虚名我断不受!”(第792、793页)

当大臣们一次又一次地邀请他们时,康熙皇帝坚定地说:“我的意图已经决定了,我永远不会接受。如果你接受了,前言就是空的。”(第800页)“我的尊重是不可行的。这是我的意图,不是粉饰性的词。从现在开始,大大小小的部长和工人都应该洗心,努力工作,恢复黎明,培养活力。你可以向九清的官员学习,而不必要求他们。”(第793页)

两年后,由于台湾省的统一,大臣们再次邀请了大臣们,“神功圣德超越千古,不加尊号,无法安慰大臣们。”康熙皇帝和上次一样坚决拒绝。他说:“治天下之道,只是为了平易宜民。为什么要用矜持来粉饰?”“我希望我能用平易之道,想要长久的安全和长治,不想打扰很多事情。我可以把我的意思传给九卿、詹事和科知。”(《康熙政要》第242页)

康熙帝尊号:康熙为什么八次拒绝大臣给他尊号?

一些评论家往往把康熙皇帝拒绝尊重的行为归咎于他的谦逊。例如,《康熙政要》的作者在谈到这件事时说:“群臣请上尊号,至于再四,而谦让弥坚,至德益广。"(第803页)《康熙政要》也将这些事迹纳入《论谦让》一卷。当然,这并非没有道理。但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似乎还没有完全谈到想法。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康熙日常生活笔记》这本书,详细记录了皇帝的言行,我们可以发现康熙皇帝有时会很乐意接受大臣们的一些“赞美圣人”。@ 更重要的是,他的拒绝尊重反映了他作为封建统治者罕见的宽广政治思想,以及本文开头提到的“一切都是现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名字”的政治风格。如果问题得到改善,可以说正是这种政治思想和政治风格使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康乾盛世”的先驱。如果他盲目追求虚名,正是他的政治成就会受到损害,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可能会大打折扣。


康熙帝尊号:康熙为什么八次拒绝大臣给他尊号?康熙帝尊号:康熙为什么八次拒绝大臣给他尊号?

,,,,,,,,,,

  • 史书上的纪晓岚:身材魁梧粗壮 每天吃肉数十斤
  •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纪晓岚既是一位文人,当然是一副文弱书生的形象,其实不然,记载中的纪氏却是一个身材魁伟的粗壮汉子。...

  • 出身卑微却是康熙最爱的人,其子被雍正虐杀
  • 飞上枝头 魏琳琅在历史上有一个真正的原型。那个人是康熙皇帝的好妃子。历史上的好妃子出生在辛人库。这种身份的人只能在宫里...

  • 顺治皇帝出家了 即使出家,顺治也会是花和尚吗?
  • 在《鹿鼎记》中,金庸说顺治皇帝出家了,康熙皇帝还派韦小宝去伺候。 那么顺治有出家吗? 当然,他没有出家门。 然而,关于他...

  • 慈安和慈禧一起听政治 她若不死 慈禧哪容放肆?
  • 至于慈禧,恐怕大家都知道,但在晚清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直被忽视,她就是东太后慈安。 慈安16岁入宫,刚开始只是妃子,...

  • 文化学者曹溶的成就有哪些?主要作品有哪些
  • 通过了解曹溶生平简介得知,曹溶生于公元1613年,卒于公元1685年,享年72岁。在介绍曹溶生平简介的书籍中,都提到了曹溶的生...

  • 荒唐的天王:洪秀全临死前的话让人哭笑不得
  • 1862年,曾国权率领10多万湘军精锐围困天平天国都城天京。经过激烈的战斗,到1863年底,湘军几乎突破了天京外的所有战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