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流行的崇尚老庄社会思潮,是研究深刻而深刻问题的理论。从《晋书陆云传》开始。魏晋名士以谈“玄”、解读“玄”、崇尚虚无、空谈名为氛围,建立了不同的流派,故名。
“玄”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老子》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老子》、《庄子》、以《周易》为经典,被称为「三玄」,讨论是否存在、本末、动静、言语形象,以及自然与名教的相互关系,用儒家、道教、名教的新思想形式取代衰落的汉代经典。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阮籍、嬷康、王璧、向秀、郭象等。它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魏晋玄学的基本特征如下:「三玄」以《老子》为主要研究对象、《庄子》注释《易经》;以辩证「有无」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索世界本体为基本内容,提出以无为本」及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以解决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为哲学目的;针对汉儒分离繁琐的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把握义理,反对执着的言语和形象「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以「辨名析理」为其思维形式。由此形成了两晋南北朝玄学的独特特征。它形成了两晋南北朝形而上学的独特特征。魏正年间,以何燕、王碧为代表,倡导“老子”,辅以“易”,倡导“贵”,倡导“无”作为世界的精神本体,但也注重儒家祭祀制度和仪式,服从孔子,以自然为本,名教结束,统一儒家、道教。宣传“以寡治众”,“君主无为”。史称“正始之音”。阮籍、季康则视自然与名教为对立,主张毁掉礼法,“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要达到“自然”,就必须能够“治化”,幻想无君无臣的自然社会。魏晋时期,裴毅批评“以无为本”,肯定万有存在的真实性,反对寄生思想和纵欲主义,反对“贵无”和“崇有”,认为万物都是“自然”,用神秘的“自生”代替“无”作为世界的本源,否定万有的真实性。提倡“名教即自然”,君臣、上下之分是“自然”的体现。
东晋以后,玄学和佛教趋于合流,其特点是以玄学理解佛教,主要代表人物为僧肇,提出了无尽的虚拟、真实的、非、无与否的理论,试图超越玄学的各个学派。到目前为止,玄学的岁余波还没有消失,但佛教已经逐渐取代了它的地位。魏晋玄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它是由汉代道家思想和黄老之学演变而来的;鉴于汉末儒家思想的衰落,是为了弥补其不足而产生的;也是汉末魏初谈直接演变的产物。
什么是中国古代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