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述名称:出生的人是父母,父亲是祖父,祖父是曾祖,曾祖父是高祖,高祖父是烈祖,烈祖父是太祖,太祖父是远祖,远祖父是鼻祖。即:父亲、祖先、曾、高、天、烈、太、远、鼻。
下序称谓:父子为子,儿子为孙,孙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读kun),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儿子,(kūn)、还是,云,耳。 为了便于记忆,我从上到下编了一个五言公式,叫《称谓歌》: 高曾祖考,鼻远太天。子孙曾烈来,云耳止。
那么,古人规定这些称谓是什么意思呢?
鼻祖,指姓始祖。古人认为:“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所以鼻祖是始祖。”在这里,“鼻”实际上指的是“第一”。、“创始人”,即“无中生有”。后来被延伸为各种文化流派、行业、手艺、事业的创始人,都被称为“鼻祖”。
远祖是指遥远的祖先。离自己很远,知道的信息很少,所以叫远祖为远祖。
太祖是指相隔太远的祖先。太,古代与“大”相通,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因此,太祖是指太遥远的祖先。
烈祖,指列传之祖。烈,古通“列”,列举,列位。是指按顺序向下排列的祖先比太祖更近。
天祖是指遥远的祖先。天的本义是“头”,头在身体上,天也在地上。天祖是指向上和向前的祖先。
高祖是指一段距离(代数)的祖先。高,本意是指平台的高形状。平台比平坦的地面高,但不是很高。因此,古人规定,在祖先中,一定的、不远的祖先是祖先。
曾祖,是指与自己间隔两代的祖先。曾,古同“增”,是指增加,在“祖”之上增加一代。
是“增(曾)祖”。曾,古又与“层”相同,指重叠。在“祖”上加一层,就是“重祖”,也就是曾祖。
祖先是指与自己相隔一代的祖先。祖字由“示”和“和”两部分组成,“示”是指“祖先”,“和”原形为“男根”,原意为“生育”,延伸意为“增加人口”、“增加帮手”、“增加力量”一般用作“加力”和“给力”。
“展示”和“和”一起表示“给我们子孙力量的祖先”。给子孙力量的主要表现是给子孙许多堂兄弟或族人。一旦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亲戚就会为了同一个祖先而伸出援助之手。同一个祖先有更多的堂兄弟姐妹,他们有“帮助”的力量。
考试是指父亲。考试的本义是“老”,是指老年人。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考试的单词就像弯腰的老人的扶杖。它们延伸到指父亲,然后主要指死去的父亲:先参加考试,就像丧亲一样。
自己,指自己,指自己。自己就像甲骨文中的绳曲。“自己”是一个古老的“纪”字,假装是“自己”。本义:指丝绸的线索,用来缠绕丝绸。借用“束缚”的意义,就是约束自己,做“自己”。
儿子是指儿子,他自己的下一代,湖南方言被称为“幼崽”。儿子是一个象形的词,在甲骨文中,大象的孩子在襁褓中,头、身体、手臂,两只大象一起站起来。这个意思是婴儿。此外,儿子是地方分支的第一个,儿子丑陋的阴毛,意味着后代有序、无穷无尽地繁殖。古人把“儿子”作为他们的下一代。
孙,指儿子的儿子。孙字由“子”和“系”两部分组成,其初衷是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即子之子。
曾孙是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孙子。曾,古同“增”,“曾孙”是指在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代,称为“增(曾)孙”。
玄孙是指与自己分开三代的孙子。玄字的初衷是搓线编草绳,最后一点是新草。基于这个初衷,玄字衍生出两层含义:一是变化,是有规律的无限变化。第二,很远,看不到结果。古人用玄来指代第三代孙子的称谓,寓意永无止境。
孙子是指与自己分开四代的孙子。古人的寿命不是很长,70岁就是“古来稀”。第四代孙子往往亲眼看不见,属于“未来孙子”。
孙子,指与自己分开的孙子。(kūN音昆)古同“昆”,现通作昆。《尔雅·释亲》:孙之,
还孙是指与自己分开六代的孙子。“还”有因袭、沿袭的意思,还孙是指一脉相承的孙子。
云孙是指与自己相隔七代的孙子。云指的是云和云。云在天空中非常空灵。云孙是以云的形式出现的。说到第七代孙子,他感到非常空灵和遥远。
耳孙是指与自己分开八代的孙子。第八个孙子比云孙更远,只能听到。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常说的“九族”称谓相对统一,即“高、曾、祖、考、自、子、孙、曾、玄”。至于“十八代祖先”的称谓,每个时代都略有不同,只有在东汉的《尔雅·释亲》中才基本定型。
替代视角:中国儿女和中国后代都有强烈的根源综合体,民族起源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一般家谱记录了许多祖先担心国家和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我完善的斗争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斗争的结晶,对现代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激励和警告作用。
祖宗十八代指的是哪十八代?祖宗十八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