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经常用“破天荒”这个词来比喻前所未有的事情,这是第一次发生。追根溯源,“破天荒”这个词起源于典故。
据五代作家孙光宪介绍,《北梦琐言卷四》、学者王定保留了《唐言·卷二》和宋代学者邵博的《邵氏闻后录》记载。在唐代,每年大比之年,所有前往北京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都将被当地人送往北京参加考试。当时,荆州每年都会派举人前往北京参加考试,但他们已经四五十年没有通过考试了。因此,人们称荆州地区为“天荒”,并称荆州解送的考生为“天荒解”。
“天荒”原本是指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人们称荆州地区为“天荒”,讽刺那里四五十年来没有一人考中进士。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今年,在荆州被释放的候选人中,一位文人刘蜕(字复愚,后官至左拾遗)最终通过了进士考试,打破了“第一次解决方案”,因此人们称之为“第一次解决方案”(宋代《太平广记》·第251·幽默七·关图》:“唐荆州,衣冠,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称“天荒解”。刘蜕以荆州解和第号为“破天荒”)。刘蜕以荆州解第,称为“破天荒”)。当时魏国公崔铉守卫荆南,特别奖励刘蜕70万元“破天荒”,建设“状元府第”。刘蜕对此感谢而不受,并在《谢书》中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千里之外,难道不是天荒!对“天荒”说法提出异议和驳斥。(事见《太平广记·卷第一百八十二·贡举五·刘蜕》和《北梦琐言卷四》、《唐言·卷二》、《邵氏闻后录》等。).
据苏辙《补子瞻送姜唐佐秀才并引》(见《苏辙集·栾城后集·卷三》)记载,苏东坡贬居海南儋州时,琼州(今琼山市)人姜唐佐曾在苏东坡学习半年。苏东坡“很重其才”,称赞他的文章“文气雄伟磊落,突然变化”;言行“气和而言,有中州人之风”。东坡遇赦离琼时,赠江唐佐两首诗,其中使用了“破天荒”的典故:“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苏东坡还对姜唐佐说:“异日登科,作为子成这篇文章”。不久,唐佐果然中举,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
破天荒的起源:[破天荒]破什么[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