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陕西凤翔一农民捡起一件陶器碎片,发现上面刻着“尴尬”字。据文物专家介绍,陶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陶器上的“尴尬”是起源于甲骨文的象形字,是先秦战国时期官方发文中经常出现的吉祥图案。篆体中,最早的“日”字写法是“尴尬”。后来,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楷书中运用篆书的写法,将“明”字写成“明”字,至今仍有书法家使用;2011年7月,一座纪念南明永历皇帝朱由锤的殉难碑,因“尴尬”字的出现而吸引了旁观者。事实上,这是“尴尬”字的一半。
在甲骨文中,“明”字左边是一个圆形的太阳,在金文时期,“太阳”变成了车轮的形状。秦朝统一六国后,小篆的实施发生了装饰性的变化。《宜山碑》中的“明”变成了“明”。虽然结构复杂,但看起来不错;宋代以后,“明”字被官方定义为正体字,推广使用,“明”字变成异体字,很少见到。然而,汉朝最后一位皇帝、明神宗朱义钧孙子的“明永历帝殉国”石碑,再次让“楚”字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目前,“尴尬”一词已成为互联网上经常使用的汉字之一,被赋予了“抑郁、悲伤、无助”的含义,而“尴尬”一词的本义是光明的。如果“尴尬”一词被视为一张脸,那么“八”就是两条眉毛因悲伤、抑郁而下垂,“嘴”就是嘴。被赋予悲伤、无助或尴尬的新意义似乎是可靠的。
[尴尬]这个词起源于甲骨文:曾经是吉祥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