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失望,必始于风;
沉思铺辞,莫先于骨;
汉献帝的最后一年是“建安”(公元196~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时期。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大师“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灿、陈琳、徐干、阮宇、英宇、刘震)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般采用五言五语的形式,以其强烈的性格而闻名。这个时代的作家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此外,在战争动荡的时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往往更加慷慨和激情,他们创造了大量的文学。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情感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风骨”一词最早广泛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中,后来引用于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协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致时:“如果你感到失望,你必须从风开始;沉思铺辞,不要先于骨头。故词等骨头,如身体的树骨;感情包含风,仍然包含气体。如果结论是直的,那么骨头就会变成骨头;如果意气风发,文风就会变成。”
对于“性格”这个词,后人有不同的解释:黄侃先生有“风意骨辞”。他在《文心雕龙笔记》中说:“两者(指性格-引用注意)都是假的。文本的意思,宜达的思想,纲维的整篇文章,比如对事物的思考,就是犹风。文中有词,过滤写中心,清晰有序。比如对事物,犹骨也是。一定要知道风是文意,骨是文字,然后不要犯空虚的弊端。”
这一论点影响很大,后来有很多追随者。他们要么在黄先生的基础上稍微深入一点,要么在这一观点上加以补充。范文澜先生完全同意黄侃的说法。他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黄先生论之详。周振甫在《文心雕龙释》中说:“先看风,是对作品内容的审美要求”,“要求它写得清晰而生气,要求它写得清新爽朗。“骨是对作品文辞的审美要求”“是对有情感的作品要求其文辞精练,词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端正直爽”。
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黄先生观点的补充。穆克宏先生的《刘谢的风格论》一文认为,风是指内容的丰富、纯洁和感染力。骨指文字的准确性、精炼性、道劲性和表现力。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认为,刘戬所说的“风格”是思想艺术的统一,其基本特征在于清晰、健康、有力。马茂元在《说“风骨”中认为,“风骨”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具有清晰、健康、活力、有力的特点。在《文心雕龙风骨论解读》和《从》中,王运熙先生〈文心雕龙?风骨〉说到建安风骨,文章还说:“风指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骨指语言端直刚健”。“风骨结合,是指作品具有清晰刚健的艺术风格”。以上所列观点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内涵。
一些专家学者对“风骨”的研究也有不同的看法,如黄侃先生。舒直先生在《刘谢的“风骨”理论》中说:“风是一种情感语言和音乐语言;骨指文章有正确的思想内容。骨为志,即情志。这一观点与上述举例正反。刘永济先生认为,风以隐喻的意义,骨以隐喻的意义。廖仲安、刘国对二先生共同撰写了《释“风骨”一文,影响颇大。他反对黄侃先生的“骨是文辞”说法,认为风骨是文章的内在人力和骨干,都是内容的概念。
文辞时形式的概念。风是作家发自内心、集中、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的体现;骨是指文章中精确、可信、丰富、坚实的典故和事实,是经典、正确、恰当的观点和思想的体现。简而言之,风是情志,骨是事义。寇效信先生认为,“风”有三个含义:一是作家刚健俊爽的精神;二是风与时俱进;三是风是教育和感染的本质。“骨”主要是指对文章词语的审美要求。只有经过锤炼,坚实有力,骨硬有力的词语才能满足骨的要求。
应该说,这些观点各有优势。建安风格所指的文学风格主要是内容丰富、情感丰富的特点。
建安不仅是文学史上的辉煌时代,也是诗歌史上的辉煌时代。从那时起,当时的人们开始意识到文学有自己的价值和独立地位。
鲁迅先生说:这是“文学意识时代”。
在这个时代,诗歌、辞赋和散文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掀起了文人诗歌的第一个高潮。从那时起,它确立了文人诗歌的主导地位,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人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曹魏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