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少数民族统治的唯一途径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统一国家野心和手腕的君主。他敏感地发现,北魏鲜卑人一贯的军事手段无法渗透到南方,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统一国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中国化,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化。

先说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首先,改变均田和租赁调整、均田制度和租赁调整。均田是给人民分地。授田的农民应该向国家交租和调整。租金是粮食,调整是布和丝绸。这个系统的作用是强迫你从事农业工作。原来,北魏是一个鲜卑的人,属于游牧民族。现在它分为你的土地、粮食和丝绸、牛奶和羊毛,这等于强迫你立即下来,拿起锄头种地。

第二,三长制促进了农业和汉化政策。这意味着在当地建立乡镇、邻居和社区,改变了原始的宗主监督制度。其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

@ 整顿官员,给官员发工资。以前北魏的官员没有工资。第一,容易腐败。如果国家不给,我自己拿!还有一个就是他们爱打仗,没有工资我就出去打仗,一打就抢。出于这两个主要原因,整顿官员,给官员工资。官员不需要拿国家的,也不需要抢别人的,老老实实拿工资享受生活就完了。

四是迁都洛阳。北魏的首都最早在盛乐,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然后迁往平城。平城是幽云十六州中的云州。今天的山西大同位置偏远,最后迁往洛阳。但这次迁都反对的声音很大,大部分都是他叔叔爷爷的守旧派老臣反对的。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说我要出兵伐宋(宋齐梁陈的刘宋,不是汉宋),要率30万大军征伐。所有的爷爷叔叔和国家的官员都应该和我一起去!于是30万大军出发了。今日阳光明媚,大家休息,晒晒被子,扎营休息,明日雨雪交加,行军,要锻炼士兵耐寒、抗旱的能力。反正皇帝年轻,20多岁,伺候得很好。爷爷叔叔们都快分手了。他们受不了去洛阳。他们告诉皇帝不要往前走,然后他们就会死。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少数民族统治的唯一途径

皇帝一听,王子们都老了。如果他们从军队到长江征服,还有一半的路要走。如果你死在那里,我配得上任何人。但是如果你想回去,你不得不死吗?向南走还是有点缓和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呢?这里的一切都结束了。爷爷和叔叔一看到孙子被愚弄了。他该怎么办?他死了吗?如果我们不离开,就在这里定都吧。

魏孝文帝颁发圣旨:“国家兴自北土,迁居平城。原来我们在内蒙古,后来来到了平城。“虽然富有四海,但文轨不一。“没有书同文,车同轨,也就是国家没有统一。“这里用武之地”,平城只适合打仗,穷的时候什么都不生产(今天知道有煤,当时不知道,挖出来也吃不下),“改变风俗习惯很难”。如果这个地方要改变风俗习惯,我坚信太难了。“萧函帝都,河洛王里。而萧山函谷关,长安那个地方是历代帝都,河洛王里,河,黄河,洛,洛阳,都是古代帝王常住的地方。长安是周秦汉唐十一朝的古都,洛阳是九朝的古都。“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我才兴师动众,我们都要去中原。古代汉族帝王要效法,在中原稳坐江山。

全方位汉化

孝文帝认为他是中原王朝的代表。迁都洛阳后,洛阳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东周、东汉、曹魏、西晋都在这里定都,算上北魏,已经是洛阳定都的第五个王朝了。洛阳是九朝古都,后面几个都没什么好提的,包括五代十国的后唐也在这里建都。“如果你问古今兴废,请只看洛阳城。” 这就是洛阳定都、战争、战争、定都、翻来覆去的原因。

第五,改变风俗习惯,实行汉制。汉制的实施始于汉服。

事实上,汉族服装既不方便生产,也不方便战斗,因此中国古代服装演变的特点是不断向少数民族学习的过程。今日您称对襟系扣为唐装,但那不是大唐汉人的服饰,而是满装,是少数民族旗人穿的。更别说旗袍了,把旗袍当成中国传统服装,很牵强。中国传统服装是汉服,衣服,上衣下衣,衣服是裙子,男女都穿裙子。汉代以前,成年男女也穿开裆裤,外面有裙子,从衣着上看不出这个人是男是女。特别是普通人穿灰色、黑色、白色的衣服,更难区分性别。裤子最早的意思是胫衣,护腿,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长袜,连裤袜。死裆裤是后来向少数民族学习的。他不能穿开裆裤或裙子骑马。

我们中原人穿着峨冠博带、高帽子、长袖子、避雷针和拖把,既省电又干净。少数民族有窄袖、弓箭和锄头。他的衣服更合理,中原王朝不断向他们学习。

“汉族人的衣服”Y“字领,不扣,靠腰带。少数民族是小圆领,“一”字领,唐代服装明显向他们学习,变成了小圆领,乌纱、馒头也取代了原来的峨冠。唐宋皇帝穿的衣服都是这样的。到了明朝,皇帝只有祭祖的时候才在头上放一个大搓板,挂一串算盘珠。他的头重了几十斤,平时戴着乌纱。峨冠博带的大礼服只有祭祖才穿,平时不穿。更不用说清朝了,一水满满的,明朝的遗民损害了清朝人,说头后有一根孔雀羽毛,衣服上除了鸟是动物,只是衣冠兽。说白了,但是别人的衣服窄衣箭袖,打仗生产都很方便。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汉服虽然大气好看,但不合理。孝文帝在汉制实施之前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反对。然而,皇帝下令穿汉服。穿着新鲜卑鄙衣服的鞭杖徒流而死,也就是说,他用木板和鞭子抽烟。因此,我们必须穿上它来缓解扫街工人的痛苦。事实上,汉服不利于生产和战斗。

除了衣服,顺便说一下饮食。原来中原人说吃蛋糕,是汤蛋糕,是馄饨不放馅汤,中原蛋糕就是这个东西。们吃的蛋糕都是胡饼,是由少数民族发明的。他不能马上骑一锅汤,便于随身携带。中原人后来发现他的东西真的很方便,们最喜欢的冲洗羊肉是由少数民族发明的。

汉制从强迫大家戴上“避雷针”扫街开始,皇帝又让百姓改汉姓。

孝文帝拓跋宏改为元宏,唐代伟大诗人元云是鲜卑贵族和皇室后代。步陆狐改为陆氏,不扭于氏改为于氏,尉迟改为尉氏。包括穆桂英,他们都是鲜卑人,从丘目陵改为穆氏。就这样,鲜卑八姓都变成了汉姓。

换衣服和姓后,皇帝下令官员不得不说汉语。

30岁以上的官员年龄较大,三年内学习汉语,否则这个官员就不合适了。30岁以下的官员,你很年轻,半年内学习汉语,禁止说新鲜和低语。鲜卑是历史上如此强大的国家,现在甚至不会说土话。

骨灰级粉丝

还没结束,皇帝几乎成了汉朝的疯狂粉丝,还得和汉族人通婚,进行人种改良。

皇帝先把皇后送到尼姑庵,然后从北方汉族的四个士族:崔、陆、李、郑,一个家庭结婚。李是皇后,崔、陆、郑家的孩子是王妃。之后,告诉他们所有的兄弟、叔叔(爷爷可能太老了,不方便参与),离婚,鲜卑元送到安,崔、陆、李、郑我给你找,一个家庭送一个,必须与汉族通婚,禁止鲜卑族通婚。

皇帝娶了一个汉族皇后,王子的一半是汉族血统,王子娶了汉族皇后,然后新鲜卑微的血统无限接近零,最终完全被汉族血统摧毁。

少数民族羡慕汉族,往往首先羡慕汉族的生活。他们认为人们住在大楼里,穿着丝绸,吃着油。我们住在帐篷里,穿着兽皮,喝着马奶。不,我们必须向汉人学习,以实现小康社会。历史学家非常欣赏魏孝文帝的改革,但如果你融入汉族,你就会消失,鲜卑民族就会灭绝。

汉族人骄傲地得出结论:胡虏没有百年的运气。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你的寿命不会超过100年。如果你不向我学习,如果你如此落后,你肯定不会在100多年内结束。例如,在元朝,你是如此的野蛮和落后,你将回到草原放羊到90年。而且如果你想向我学习,你就会变成我,快马弯刀我做不了你,子曰,诗云我是祖先,清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两个少数民族王朝恰好是两个对立的例子。90年不学的结束了,学过的旗人都不会说满语。事实上,北魏也提供了这样一个例子,彻底汉化,最终消失。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少数民族统治的唯一途径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少数民族统治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