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凿历史
据魏书记载,云冈石窟后开挖了龙门石窟。自古以来,龙门山色就被列为洛阳八大景观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是在山水相依的悬崖间开凿的。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觉得国家偏向北方,不利于统治。洛阳位于中原,自然条件优越,于是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开启了龙门石窟建设的序幕。在此期间,北魏统一北方,外国宗教佛教成为思想统治的精神支柱。孝文帝将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以控制中原地区18年(494年)。龙门石窟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迁都洛阳前几年。此后,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进行了修复和续集,其中北魏、唐的挖掘活动规模最大,持续了150年。北魏洞窟约占龙门所有洞穴的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盗凿破坏
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被人为盗凿严重破坏。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游记记载,当时石窟造像被严重盗。@ 为了从南京迁都洛阳,民国政府在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山麓佛龛。由于战争管理的空虚,龙门石窟的雕像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被疯狂挖掘,许多头像、碑刻和浮雕被日本和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
[img]78967[/img]
保护修缮
1961年,国务院宣布龙门石窟是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景区[9] 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论道:“龙门石窟和佛龛从北魏晚期到唐代(公元493元)~907年)期间,最大、最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以佛教宗教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龙门石窟于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点”。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列为中国现存最多的石窟,创造了中国现存最多的石窟。2007年3月28日,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结束了面部修复工程。保护人员没有对大佛进行大修复,而是对大佛表面进行了除尘和污染,堵塞了大佛本身及其周围的细缝。
历史沿袭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什么时候开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