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驿兵变”发生于唐天宝15年6月14日(公元756年),历史上不是重大事件,过程也不复杂。然而,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这一事件的内涵相当丰富。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特征。
那么,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呢?策划人,或者谁是策划人?毫无疑问,前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关于后者,学者们有很多争议。是王子李恒龙武将军陈玄礼,还是宦官高力士?学者们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开元和天宝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
唐开元时期,由于唐玄宗李隆基努力治理,国运升平,人民安乐,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景象。随着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队的强大,唐玄宗的奢侈和淫秽之心日益显露出来。“我认为世界无忧无虑,所以我深入禁止,用声音娱乐自己”(《纲鉴易知录》卷49)。尤其是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杨玉环入宫后沉迷于酒色,厌倦了国事。杨玉环的得宠让他的家人一步步“升天”:“姐妹兄弟都列土”,尤其是她的堂兄杨国忠,位居右相,兼任40多个职务。权盖朝野,势倾天下:“自公卿以下,都颐指气使,无不畏”(《旧唐书》卷160)。杨国忠掌握了如此大的权力,朝中文武百官无敌。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就是拥有重兵,实力越来越大的边将安禄山。
开元末年,由于边疆形势的变化,唐玄宗对胡将的重用,使安禄山迅速崛起,其地位在天宝年间飙升。到了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赋予安禄山的权力远远超过了任何边境将领。作为平卢、河东、范阳三镇的节日使者,他“有着特殊的恩宠,总是握着兵柄。安禄山的崛起无疑对杨国忠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国忠知其霸气,终不出其下,将图之,屡屡上前言其悖逆状”(《旧唐书》卷160),两人之间有很多仇恨;而安禄山呢?他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朝廷的腐败和皇帝的昏庸。因此,一方面,他用花言巧语和珍宝取悦唐玄宗和杨贵妃,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一方面,加快积累资金、粮食、军资,招兵买马,等待逆转的机会。与杨国忠矛盾的加剧加速了他的反叛。
说到“马尾驿兵变”,王子李恒、唐玄宗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不容忽视和提及。从表面上看,他们之间的矛盾似乎与安禄山的叛乱无关,或者不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然而,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发生在“安史之乱”中的“马尾驿兵变”密切相关。
为什么这么说?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年),唐玄宗立第三子玉(天宝三年改名亨)为王子。起初,唐玄宗对他有很多支持。天宝九年(公元745年),唐玄宗对李亨的怀疑逐渐加深,防止了王子魏坚、皇甫唯明、王忠嗣等几起事件的发生。为此,李亨极度担忧和不安。杨国忠呢?杨国忠呢?当李亨初为太子拉拢不成时,深恐太子监国未来对自己不利。几欲动摇李亨的地位,使李亨十分痛恨,又无奈。“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想亲自带兵平叛,让王子监国,也担心李亨在监国过程中提高威望。但出于对安禄山反叛的愤怒,决定亲征皇家驾驶时,还是准备让李亨监国,“逆胡横发,我当亲征,使之监国。事平之日,我当高枕无为”(《资治通鉴》卷217)。在这种情况下,杨国忠利用上述唐玄宗的矛盾心理,鼓励杨的姐妹们,尤其是杨贵妃,对唐玄宗施加影响:“王子素恶我家。若一旦得天下,我与姐妹并命于旦夕”,“使说贵妃衔土请命于上,事遂睡。"(《纲鉴易知录》卷50)使李亨从未监国。这无疑加深了李亨对杨国忠和杨贵妃的仇恨。
这些尖锐而复杂的矛盾斗争为发生在“安史之乱”中的“马尾驿兵变”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这里,有必要谈谈“马尾驿兵变”: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9日,安禄山率领15万大军拉旗反唐,“从幽州南下诣阙,以朱国忠为名”(《旧唐书》卷九)。由于承平时间长,唐朝武备松弛,安史乱军一路攻城夺城,势如破竹。迅速进入洛阳,接近潼关。次年6月,潼关失陷,在龙武将军陈玄礼的保护下,唐玄宗、杨贵妃、亲信官员匆匆逃离蜀国。从14日到马尾驿(今陕西兴平马尾),“士兵们又饿又累,都很生气。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杀死杨国忠,并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无奈之下,“命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吊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资治通鉴》卷216)。在处决杨贵妃之后,唐玄宗才得以逃往四川。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马尾驿兵变”绝不是单纯的兵变,本质上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夺权斗争。从这个角度来看,杨贵妃只是这场斗争的受害者。兵变后,李亨以人民“遮路乞留”为借口,没有和唐玄宗一起去四川,而是率众北上。一个多月后,公元756年7月12日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即位,即唐肃宗。可以说,王子李亨想除掉杨国忠,早登皇位是有计划的,而“马尾驿兵变”只是为他提供了一个机会。
简介[马尾驿兵变]及其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