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岱(160-256)是东汉广陵县海陵(今江苏如皋)人。三国时期,吴国是一位开拓疆域、开拓土地的著名长寿运动员,官至司马。他是三国时期寿命最长的人,也是中国古代少数几年近百岁的寿星之一;他也是中国与南洋(今东南亚)国家正式交流的开拓者,堪比开拓西域的汉代张骞。《三国志》评论道:“吕岱清恪在公。”
吕岱初是县里的小官员,汉末避乱南渡,投身孙权账下,先任吴丞,后晋升为余姚长。在余姚,他召集了1000多名壮士成为一支强队。公元211年,他凭借这支部队镇压了会稽、东冶等五县冶铁工人的起义,被封为昭信中郎将。从此,他开始了南征北讨、开拓疆域的军事生涯,为吴国的安邦兴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215年,吕岱率兵配合吕蒙夺取蜀国长沙等三个县;随后,与鲁肃联兵镇压勾结关羽的吴砀、袁龙被孙权任命为庐陵刺史,后任交州刺史。吕岱诚实奉公。虽然他在刺史上名列前茅,但他多年来一直没有照顾家人,妻儿贫困。孙权知道后,他以此为典型的教育部长。
随着吴国对广东和广西的发展,公元226年,孙权接受吕岱的建议,将合浦以北划为广州,吕岱为刺史;交趾以南为交州,戴良为刺史。
然而,斯谢的儿子士徽在“拒绝军队”的同时,自署了交趾刺史。对此,吕岱利率领300名水军“晨夜浮海”,突然兵临交趾城下,迫使士徽束手难获,避免割据。然后他带领军队平定了九真(今属越南);朱应和康泰被派往南海诸国,“南宣国化”。
朱颖和康泰有100多个国家经历和传闻,大概是今天越南的中部、柬埔寨和南洋群岛;历史上有“扶南、林邑...国王派使奉贡”的记载,从此开始了中国与南洋国家的正式往来。吕岱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堪比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国家。
公元238年,东吴老臣潘军去世。吕岱接替了他的职务,与一代著名将领陆逊并驻武昌。老将吕岱和东吴年轻的后起之秀陆逊在武昌守卫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他们可以礼貌、谦逊、勤奋。他们从不压迫老人。他们真诚合作,保持一方稳定。
不久,临贺刺史严纲之部将廖式杀害他,举兵叛乱,兵围零陵、桂阳诸城;交州、苍梧、郁林诸郡震动。吕岱再次奉命征讨。经过一年的战斗,他镇压了叛乱,然后回到武昌。这个时候吕岱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但还是老了,不逊于往年。在信中,奋威将军张承将他比作周朝初年的丞相周公旦,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孙亮继位后,吕岱官至大司马。
东汉末年,曹操强迫滨江县迁民,海陵县成了一片缝隙。公元242年,吕岱奏要求招募村民回归,重建海陵县,“泽被桑梓”。
吕岱善用,闻过就喜。虽然他权重很高,名声很好,但他可以谦虚地听取别人的批评。吕岱的朋友和吴军人徐厚“慷慨而有才华”。吕岱向朝廷推荐了他,徐厚的后官是皇室的历史。徐诚实诚实,经常毫不留情地当面指出吕岱的缺点,甚至公开评论和批评他。
吕岱的下属对徐厚非常不满,认为徐太傲慢了,并告诉吕岱。但吕岱更尊重和接近徐。他感慨地说:“这就是为什么我重视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哭着哭着说:“徐厚!我将来在哪里能听到我的错误?”
吕岱于公元256年去世,终年96岁(虚岁97岁)。他的儿子听从遗嘱,只是简单地举行葬礼,用“素棺”、“疏毛巾”葬于高阳荡(如皋林梓镇北)。新中国成立后,林梓镇在挖掘疏通新运河时,在岸边发掘了一座陵墓,经考古学确认为吕岱的陵墓。不幸的是,这座陵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摧毁。
点评:从吕岱与鲁迅慷慨仁爱的相处,到他虚心友好地接受徐厚的批评,说明他是一个原则性强、品质高尚的人。三国时期,风起云涌,名将如云。吕岱不是很优秀,也不是很有名。@ 厚厚的《三国演义》只是在最后一次偶尔提到它的名字。然而,他仍然以出色的性格、健康长寿和卓越的贡献占有一席之地。
谁是中国历史上与南洋正式交往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