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1月占领武昌后,太平军从两广一路北上,突破了许多障碍,继续向何方进军。决策者必须仔细考虑的重大问题是他们的首都在哪里。观赏中国地形,自古以来就有东南南京、北京、西北西安、中原洛阳(开封)四个地方。决策者面前有三条路:一是趁势头蓬勃发展,抛开南方清军,北上攻打河南,据中原介绍,然后迅速直击北京。(此时湘军还没有成为气候);二是借鉴李自成先例,远征西安,再图四川,巩固基地,伺机经山西取北京;三是借鉴朱元璋先例,顺江东下直接去南京,经营东南地区。尽管战略将从攻势转向守势,但富饶的江浙地区足以保持鼎足之势。
决策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看法。
天王洪秀全熟悉历史,一直计划进入中原。他认为,“河南,古代被称为四战之地,在取天下之日,河南必须为之奋斗。”“局促于东南,而不是宅中图大之业”。卞三娘、罗日刚等将领也主张北上取河南,“襄樊一路直接取河南,进入中原心腹”。
东王杨秀清主张向东南方向进攻,定在南京。“今天,最好不要放弃广东,向前冲去,沿着河流向东,放弃城堡,放弃关键,专注于金陵,据为基础,然后选择四个,关闭南北,也就是说,没有,黄河以南,我可以拥有。”
就在各执一端,一位湖南老水手自我推荐,大声建议杨秀清不要去河南,说:“河南河小无粮,敌人无法救援。二今得江南,有长江之险,只有成千上万的船只,何必去河南呢?南京是帝王之家,城高池深,人民富裕,不立都,何也去河南?最后,杨秀清以上帝下凡的名义发布了进攻东南的命令,并指示首相何振川等人写《金陵建天京论》,阐述了定都南京的意义,为自己的决策创造了舆论。因此,包着红巾的50多万太平军从武昌兵分三路向东南进攻。一路上,水军顺流东下。两支陆军沿着长江南北两岸并行,帆帘挡江,数十英里长。浩浩汤汤势不可挡。3月,他们占领南京,造就了天京和北京十多年的局面。
定都南京的不利之处:一是偏安于东南一角,战略被动。虽然可以依靠长江天险防守,但这样的战略出发点是防守,会失去主动权。革命战争必须采取积极的战略,不断扩大成果和影响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否则不可持续;第二,南京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占领南京给清廷带来巨大的震动和觉醒,容易树敌太多。南京毗邻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定都南京会过早引起列强干涉,四面受敌;第三,定都南京容易分散精力。太平军必须东征才能获得江浙财富,北伐必须打击对方的统治中心,西征必须控制长江上游的九江、安庆等军事要地,失去作战主动权。后来,清廷还计划设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围困南京,征服东部重要城镇安庆,形成包围圈,沿着长江直接前往南京,最终摧毁太平天国。
外交决策分析认为,集团利益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战争可以给军工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军工复合体是美国发动对外战争的重要驱动力。定都南京有水军的地方。老水手可能会受到专业思维的影响,或者从维护集团利益的角度建议定都南京,步兵或骑兵可能会建议北上中原和定都河南。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当时,日本政治和军事界有两个战略选择:一是北方战略,发动大陆战争,攻击中苏;一是南方战略,发动太平洋战争,击败亚太美英势力,南下占领东南亚。为了各自部门利益和集团事业的发展,日本陆军倾向于北方战略,而日本海军倾向于南方战略。因此,日本陆军在中国大陆投入了大量军事力量,日本海军最终袭击了美国珍珠港,与美国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看看朱元璋定都南京和洪杨定都南京后采取的战略。常遇春主张直捣北京,朱元璋认为“悬军深入,馈薪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藩离,拔潼关守之,扼其门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再进兵元都”。而太平天国则偏师北伐,渴望将革命火种传播到北方,虽然一路上兵员数量一度扩大,但终究寡不敌众,失败了。
南京太平天国定都有什么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