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王石达凯可以说是太平天国将领中“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后来,由于太平天国高层领导人的内讧,他被怀疑被迫分兵出走,被困在大渡河。他英勇正义,成为历史悲剧。然而,石达凯也在大渡河上留下了许多未解决的谜团。
翼王石达开(1831-1868)是太平天国将领中“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满清无道,腐败滋生;灾国祸民,百弊横行。洪秀全金田起义是“替天行道”,上合天意,下符民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投入洪秀全的手下,为“天国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由于太平天国高层领导人的内讧,他被迫分兵出走。后来,他转移到广西、湖南、云南等省,并于1863年5月进入四川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他计划在四川独立一个国家。但由于河水急剧上涨等原因,石达开部被清军、民团、彝兵等包围,苦战月余,不得突破,最终全军覆没。1863年6月25日,石达开在成都科甲巷被凌迟处死,时年33岁。
石达开英勇就义,临死前侃侃而谈,没有怯儒,“英杰之气溢于眉间”。石棉百性怀念他,到目前为止,当地人还传说当年去成都的死者不是石达开,而是石达开的替身马某。石达开在哪里?人们说到当地的大洪山修道了。在石棉县的大洪山上,曾经建过一座人民自发修建的祖师庙。据当地人说,寺庙里广阔的“祖师”颇有当年石达开的风格。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安顺场不断发现与石达凯有关的实物。1980年5月,当地一名农民在刘翔挖掘的窖藏附近的松林河中捡起一枚九双银锭;2000年8月,人们在安顺场的一名农民家中发现了一把太平军军刀
[img]125164[/img]
(1)翼王遗诗之谜
翼王石达开不仅是太平天国将领中“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而且他的诗歌和文学才华也备受赞誉。其中,他的七律诗不仅被广泛背诵,而且成为一个难题。
1953年,作家鄂华与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起前往石棉安顺场收集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一天晚上,鄂华和他的同伴小赵回来时迷路了,住在一座小寺庙里,怀疑是祖先的寺庙。当他们移动寺庙里的石槽作为枕头时,他们不小心发现了一把铁伞。伞柄里的一卷棉纸有八首七律诗: 革命在中原慷慨大方,不为敌雌不为恩。
只为苍天方,想赤手挽元。
十年揽髻悲伤的马,万众梯山如病猿。
我志未酬的人依然苦涩,东南到处都是蹄痕。
因此,鄂华创作了一部小说《翼王伞》。鄂华在小说序言部分表示,这首诗的棉纸曾保存在现代史研究所的档案中,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烧毁。
这首诗一直存在争议。在长篇小说《曾国藩》中,这首诗成为了石大开和曾国藩在长沙激战时翼王的即兴作品。已故文史专家郑逸梅认为,这是民国初期文人的伪托作品。是真是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决办法!
(二)翼王剑,你在哪里?
洪阳内讧,石大凯被怀疑和限制,愤怒地离开了,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件事总是让后人感叹不已。然而,在石棉中,人们不以成败论英雄。他们很早就在城边的石儿山上建了一个“翼王亭”来纪念他们,并留下了许多神奇而有趣的口头信息。其中一个口头故事是翼王剑的传说。
据说翼王和他的宰辅曾仕和、黄再忠、韦普城和幼子石定忠在被拘留到凉桥清军大营的路上丢了剑。后来,安顺场士绅赖林雪得到了这把剑“阴差阳错”。这把剑长两四英寸,卷曲舒适,寒冷逼人。它像泥一样切铁。六英寸长的剑柄上装满了金色的植物。沉香木的剑鞘上装饰着紫金庵铜。几十英里长的人来看剑。赖林学考查了许多史籍,方知这把剑叫“雄精如意”,是翼王心爱的佩剑之一。赖林学把它当作传家之宝,后来交给了儿子赖进学。民国13年(1924年),赖因战争迁往雅安避难,不小心丢了剑。从此,这剑如黄鹤。
民国初年,一位名叫张二的先生在《越西县志西路重建调查草案》第四中写了一首《雄精如意歌》,这是关干这把剑至今唯一受欢迎的文字资料。歌云: 勒鞋入关明统绝,皇帝的胃无遗。
同胞们被压了一百多年,七世咸丰火越来越强。
石达开,草泽英雄,金田起义造天德。
如意随军祝如意,剑臂左助杀贼。
响应天下分,长江根据险画南北。
七王斗势支离,误走山街来紫地。
秃鹰狗八面围,子规春暮楚歌泪。
宝剑如意寻主人,藏在福门赖氏寄。
埋隐光芒的那一年,无视理乱与休戚。
剑突然生翼飞,展翅边关杀敌。
如意听长歌,行藏聚散必须明析。
莫因朋友吐长虹,便欲登朝奸诈。
寄语主人善什藏,免惹圣明山仙取。
[img]125165[/img]
然而,张二先生的美终成空望,翼王剑终于失去了。翼王剑,你现在在哪里?
(三)翼王信之谜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凯在被太平天国内部怀疑被迫分兵离开后,进入四川。结果,他被清军和当地土司紧紧围困在大渡河上,成为釜中之鱼。石达开率领军队左冲右冲,未能血战脱险,无奈之下,石达开命军师曹伟人给清军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窃思求荣,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要求清军赦免他的下属。写完信后,他用箭射入驻守大渡河对岸的清四川重庆镇总兵唐友耕的军营。关于这封信的收信人,有人说是重庆镇总兵唐友耕,有人说是四川总督罗秉章。正是这两种说法各有凭据,成了一大疑案。
1908年,唐友耕的儿子唐鸿学印刷出版了他父亲的《唐公年谱》。石达开的信附在年谱中,说这封信是石达开写给唐友耕的,也就是说石达开向唐友耕乞讨。
《纪石达开被俘就死》一文特别详细记载了石达开给唐友耕的信。文章说,石达开在“4月23日,用书射到北岸唐友耕营”,“唐得书,不敢玩也不敢报。石军不能回来。”据说唐友耕收到石达开的信后,没有隐瞒,也没有回复石达开。
1935年,四川沪定西沙河坝农民高在紫打地上偶然发现了石达开的三封信。其中一封发表在《农报》上,题为《致四川总督罗秉章》。收件人是罗秉章,而不是唐友耕。
1937年,萧一山在写《冀王石达开始清重庆镇总兵唐友耕真柬伪书跋》时,认为《农报》发表的《致四川总督罗秉章》是错误的。他说,他在成都黄某家见过唐友耕的一封“真柬伪书”,是用翼下遗留的柬埔寨帖子转抄的。萧一山认为《唐公年谱》附录的石达开信可靠,确实是石达开写给唐友耕的,所以唐友耕作为收信人的说法广为流传。
然而,罗尔纲怀疑石达给唐友耕写信。他认为这封信应该写给罗秉章。石达开信中写的“肩蜀巨任”只能针对四川总督罗秉章,不能针对只在重庆一镇绿营的唐友耕。
@ 石达开到底写信给谁还是只是猜测,还有很多疑点,还是个难解之谜。
翼王石达开的三个谜团:解密石达开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