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社会,龙是皇帝和皇权的象征。直到们的中国人仍然为“龙的传人”而自豪。那么龙是如何逐渐演变的呢?说到龙,分不开的就要提到水。龙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虚拟动物,属于水,其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说文》: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鳞虫”是水蛇、鳄鱼等。龙平时住在水里,春分登天化雨滋润幼苗。龙的形象相当泛化,但标准的龙形体现在皇帝身上:伏羲女娲人头蛇身。“蛇身”是蛇形纹身,是古代越族的习俗。后世皇帝不再纹身,但黄袍上的龙仍然是一条长长的扁曲蛇形。《说文》:蛇种,南蛮,东南越。《路史》:三皇蛇身。《乙巳占》:越云如龙。这些记录表明,皇帝身上的龙纹来自越文化的蛇。龙凤连称自古以来。龙为雨,凤即风。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自然力的“理解”,从此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氏族社会中,人们往往相信他们的祖先是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他没有生命的东西,这已经成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护神。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许多氏族曾以龙为图腾,如古代黄帝、炎帝、共工氏、朱荣氏、尧、舜、禹、吴、岳等。然而,这些文献成书较晚,属于后人的回忆。当文献产生时,龙的概念已经形成,因此不可避免地有附加和渲染处理的可能性。古代氏族的图腾传说往往成为一个神话故事,但仍然留下了一些线索。根据专家的研究,这些所谓的龙图腾实际上是蛇、鳄鱼、蜥蜴和其他类似于后来龙形象的动物。在漫长的古代,动物图腾形象与其他原始宗教中的动物崇拜形象融为一体,形成了原始的龙形象。
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产生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夏后是商王朝。商业实力雄厚,前所未有的繁荣,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如百川归海,商代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商朝非常重视宗教和巫术,也非常重视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青铜器作为沟通天堂的礼物,具有宗教意义,青铜器上的装饰具有更强烈的宗教色彩,即通过各种象征性的装饰,向人们展示应该崇拜的神,寻求保护,免受怪物的侵犯。在这种装饰中,原龙纹成为商代“龙”形成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龙开始有角。当然,此时龙角的形状还没有固定,有的像长颈鹿,角呈锥形;有的像绵羊,角向后卷;有的像花冠,有的像羚羊,还有前卷、虎耳、螺旋等形状。
商代之前的龙形象中没有角,但在商代龙中却出现了角,原因在于商代对角的崇拜。商人给原来无角的原龙加上各种角,是因为他们认为角有神性,有了角,龙就有了与天地交流的神性。汉代以后,龙逐渐代表皇帝。当时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脸”,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连皇帝的后代都叫“龙子龙孙”。在元、明、清时期,皇帝的龙袍和宫中的龙都变成了五爪龙。@ 龙自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象征。
龙是如何从平民变成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