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高峰,也是佛教建筑繁荣的时代。然而,到目前为止,唐代只有四座木结构建筑,都在山西省。五台山有大型南禅寺和佛光寺,其余两座是平顺县的天台寺和瑞城县的广仁王庙。
南禅寺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重建了南禅寺。大佛殿是南禅寺的主殿,高大雄伟,古朴帅气,面宽11.62米,深9.9米。方形基础几乎占整个庭院的一半。大厅有三间见方的房间,单檐灰瓦歇山顶。整个大厅由台湾基础、屋架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共有12根屋檐和柱子。大厅里没有天花板或柱子。梁架的制作非常简单。墙体不承受重量,只起到隔墙的作用。屋顶重量主要由屋檐墙上的柱子支撑,由梁架支撑。屋檐墙起到内外间隔和防风雨侵袭的作用。柱头微向内倾斜,与横梁形成斜角。四根角柱略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形成“翘起”。殿内有17尊唐塑佛像,依然保持着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内有一座长8.4米、宽6.3米、高0.7米的佛坛。佛坛上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分布着雕像。
广仁王庙
在瑞城县城北4公里的古魏城墙遗址,位于中龙泉村北部的高府上,有一座四合院形的寺庙建筑。它与永乐宫、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自然文物群。寺庙后面的山是绿色的,寺庙前的春天涌入一条溪流。这是广仁王庙,一座供奉龙泉之神“广仁王”的寺庙。由于五龙泉水从寺庙基础前涌出,当地人通常被称为“五龙寺”。
五龙庙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正殿墙上嵌有两座唐碑。《广仁王龙泉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创立,河东裴少微书,字体雄浑,详细记载了县长在公开挖掘龙泉水灌溉农田的事迹。本文引用西门豹引漳水治邺史事,以显公治芮之功。另一座名为《龙泉记》,由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创立,记载了五龙庙扩建修缮的始末。在现存的四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中,广仁王庙是唯一的道教建筑。
佛光寺
佛光寺正殿是东大殿,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857年)。佛光寺的建筑、雕塑、壁画和标题具有很高的价值,被称为“四大独特性”。敦煌五代壁画《五台山图》描绘了佛光寺的图像。梁思成看了这幅壁画的照片后,才在五台山荒僻的村庄里发现了佛光寺。佛光寺正殿位于10多米高的平台上,横长34米,内殿纵深20米。寺庙里有一座巨大的佛坛,三十多尊佛像赫然耸立。周围是一圈五百罗汉的雕像。雕像、斗拱、梁架、藻井、雕刻柱基都清晰地展现了晚唐时期的特点。梁思成这样描述了第一次见到佛光寺的场景,“寺庙建在山边一个很高的平台上,面对前面的天井,周围有30棵非常古老的松树。它是一座非常雄伟的建筑。总共只有一层高,它有巨大、坚固、简洁的斗拱,超长的屋檐,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历史。”
天台庵
天台庵建于唐天佑四年(907年),东临山谷,西临漳水,北向南,占地970平方米,建筑面积90多平方米。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础上,广深各3间,宽7.15米,深7.12米,屋坡举折平缓,四翼如飞,单檐简板布瓦,琉璃脊兽歇山顶。佛殿檐下周围有一个明亮的平台,前明的平台安装在一个明亮的平台下。寺庙周围有圆形木柱,柱间有阑尾。柱基是常见的覆盆式,柱头形卷舌较慢。柱子上有一个斗拱,支撑着屋檐。前两侧明间较大,次间仅为明间的一半。殿内没有柱子,结构简洁,交叉紧密,没有复杂的装饰感,使殿内空间更加空旷,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唐碑矗立在院子的东侧。由于几百年的风雨剥蚀,字迹已经风化,上面的文字再也看不清楚了。
盘点:中国仅存的唐代木建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