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最初是一位负责文学工作的官员。它在唐朝开始设立。当时,宰相兼任“学士”,称宰相为“大学士”。宋代,大学士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学士”中资历特别高的人被称为“大学士”。明朝设立了几名大学士学位,为皇帝批答奏章,参议政务,官阶五品。若兼任尚书、侍郎,还可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品,一般称为“中堂”。
“中堂”的说法始于北宋(唐朝)。唐宋时期,中书省设立了政府大厅,这是首相处理政府事务的地方。中堂以首相在中书省工作而命名,后来又称首相中堂。元朝继续使用这个名字,没有太大的变化。
明朝时,统治者没有宰相、中书省等机构进一步集中权力。宰相的权力转移到内阁,内阁处理国家政务。明代大学士学位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他们的办公室在内阁,中书在东西两室,大学士学位在中间,称大学士学位为中堂。清朝继承了这种做法。内阁的第一大学士学位和协办大学士学位被称为中堂,大学士学位成为宰相的别称。
清朝有六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两个尚书,一个是满的,坐在大堂上,分庭抗礼。如果一个大臣是大学士,他会坐在大堂中间,叫做“中堂”。然而,这只是一个虚假的名字,并不意味着实际的权力,实际的权力是由军事机械部门掌握的。
清朝中堂是什么官员?为什么大学士叫[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