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出土于湖北省江陵马山5号墓,全长29.5厘米。与剑身相似,器身略短,中线起脊,脊上有血槽,两侧血槽后端各铸一兽首。中空,扁圆的嘴,凹凹的嘴。矛体上装饰着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个错误的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八行。据专家考证,矛属刺兵器。由此可见,这是吴王夫差自用。冶铸精良,图案优雅,保存完好,堪比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现藏。
[img]80123.jpg' />
[img]80124.jpg' />
青铜器铸造时应为纯黄色。我们今天看到的青铜器大多不是原来的颜色,而是因为生锈。但如果保存良好,出土后仍会出现黄色,吴王夫差矛是一种完整的青铜兵器。造型独特巧妙,锋线光滑光滑,脊有血槽,弧形三角形,黑色“米”形暗花表面,一边有两行错误的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矛”刀片靠近刀片,易于刺动作,这不同于冷武器时代西方刀片,西方用于分裂、切割,是直刃。在这种武器中,脊、刃多采用不同的合金,使其坚韧,所以脊的颜色可能会有所不同。吴王夫差矛整体装饰简洁统一,血槽下部装饰有小兽面,像龙头,与血槽相配,像凌云直下的飞龙。这种下垂的趋势与双刃直上的趋势形成对比,给人一种升腾时的稳定感和凝重感。
[img]80125.jpg' />
[img]80126.jpg' />
这个矛是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 11月23日在江陵县马山五号墓中发现。这座墓是一座中小型土坑墓。棺材腐烂无存,距离出土王勾践剑址2公里,距“丝绸宝库”出土处100多米。从墓葬形态和埋葬习俗特点来看,应该是战国时期的楚墓。相关专家认为,吴王夫差矛在我省、山东、河南发现,吴王夫差矛造型如此精美,铭文如此特殊,是首见的。它为研究楚史、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关系、当时铸造技术和古代文字提供了宝贵的新材料。至于吴王夫差矛如何来楚地等问题,还有待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img]80127.jpg' />
[img]80128.jpg' />
矛的外篇:越国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