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原道训》:“禹知天下之叛,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与诸侯合作,于涂山,执着于万国。”丝绸:玉就是玉;丝绸是丝织物。两者都是进贡的高档产品,延伸为修复良好、互相礼尚的意思。战斗:武器,指战争或战斗,比喻把战争变成和平友好,所以有句话叫“把战斗变成丝绸”。
早在4000年前,玉戈就出土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玉戈作为一种非实用的礼品武器,后来在商业和周朝流行起来。由于玉质脆弱,玉戈不能用于实战斗争。大量出土的玉戈没有使用痕迹。可以看出,玉戈应该是商周时期的仪仗器。
玉戈的形状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二里头文化期和早期商业二里岗期。本期玉戈的特点是尺寸一般较大,一般在30cm左右。第二阶段是阴遗址时期,即商代晚期。玉戈的尺寸较小,阴遗址早期的尺寸多为15至20cm;阴遗址后期长度小于15cm,小的只有4至5cm。
商业早期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南阳独山玉戈,扁平,长30.2厘米,宽6.6厘米-6.9厘米,厚0.5厘米-0.7厘米,蓝色,局部侵蚀。在双重内部,内部和中部有一个单面钻孔,孔和援助之间有几条平行的浅弦线和安柄痕迹。援助的一面是直的,另一面是稍微斜的。双面刃,刃与援面之间有分界线,每面刃中间有一个细而整齐的凸边。戈峰锋利,锋与刃的交接处逐渐增厚形成弧形。
[img]79749.jpg' />
2003年,山东省济南市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玉戈,36.2厘米,宽0.7厘米-4.3厘米,内长8.9厘米,厚0.67厘米-0.71厘米,灰白玉,半透明,表面有黄色、黑色、棕色的沁斑,长方形内上下缘,端部斜磨,端部有残损,无胡直内戈,三角形尖锋残疾,长援,援身中部起脊,上下刃前端出齿突,刃缘斜磨,弧形脊,单阑,出上下齿,下齿残,器两侧的援本部有长方形方框,框内刻有交叉菱形图案。[img]79750.jpg' />
郑州博物馆收藏的商青玉单孔戈,长24厘米,宽6.7厘米,厚0.6厘米,呈青灰色。援助部门为长三角形。援助部门的交叉口有一个圆形穿孔,没有内阑尾。援助后部有用于绑扎的牙齿。前锋锐利,全身抛光,素面无饰。
[img]79751.jpg' />
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的商代玉戈,长28.7厘米,阑宽8.1厘米,厚0.8厘米,青玉,原色青灰色,表面大部分清爽,器表呈棕色或鸡骨白色。戈体厚重,有阑,内端雕刻出六颗牙齿,定期排列,援助部中间的脊柱,边缘浅浮雕隐藏,内部钻孔,双面管钻孔,孔径0.75-0.8厘米。[img]79752.jpg' />
商代晚期南阳独山玉玉戈出土于殷墟妇好墓,长19.4厘米,援长15.9厘米,援宽4.7厘米,内厚0.4厘米。翠绿色,上下刃斜直,有中脊,内近方形,雕刻上下阑,内前端穿着。该器现隐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中。[img]79753.jpg' />
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商代晚期镶嵌龙纹铜铋玉戈,长35.4厘米。玉戈直刃弧背,刻兽面纹,背面有扉棱,铜柄上有凹陷,下有凹陷。绿松石镶嵌兽面纹、龙纹和香蕉叶纹,形状罕见。第二阶段是殷墟时期,即商代晚期。玉戈的尺寸变小了,殷墟早期的尺寸大多在15到20厘米之间;殷墟后期长度在15厘米以内,小的只有4到5厘米。
[img]79754.jpg' />
西周玉戈形状与商晚期相似,一般不装饰,生产不如商代精细。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西周玉戈,长7.3厘米,宽2.2厘米,厚0.3厘米。玉戈在西周后倾向于消亡,春秋战国时期零星可见的玉戈,依然保留着周代的特点。春秋玉戈峰为三角形,援身上刃微外弧,下刃略直,刃颇锋利,中间起脊,内尾呈斜角形,援身,内中间穿孔。
[img]79755.jpg' />
从汉代开始,玉戈就不常出现。西汉出廓龙凤纹玉戈,长17.2厘米,宽11厘米,厚0.71厘米,新疆和田白玉,玉戈短援,长胡,胡刃上有刺,阑边三穿,以浅浮雕勾连云纹为主。援、胡下透雕有一只极其凶猛的虎,尾卷,作为奔跑状。玉戈主体两面图案相同,戈内两面图案不同。戈内面浅浮雕猛虎,另一面浅浮雕朱雀纹饰。这种玉戈罕见,刃部没有使用痕迹,当属于玉礼兵器时,可能是楚王专门用来祭祀或旅行的仪仗用品。
[img]79756.jpg' />
揭秘古代武器:执玉戈礼万国 把干戈变成了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