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在不同的是,古代战争原则上可以随时向各作战单位下达命令。在缺乏现代通信手段的时代,一旦战斗开始,战场上的指挥官对军队的控制是有限的。
在中国,开战后,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其他人都做不到。后队做前队左队做后队,这种事情,风险很高,有点粗心,飞水之战。 在这种情况下,在战斗开始之前,双方的阵列非常重要。阵法的本质是什么?尽量减少对战场指挥的要求。一般来说,我已经安排好了一件事,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事,我只需要用最简单的命令,往前走和“后退”。例如,一旦左侧有溃败的趋势,我可以让预备队前进,填补这个缺口。这是提前安排好的,如果要从右边抽人,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阵法的第一个历史背景。
其次,阵法不仅仅是战前配置兵种那么简单。军队平时驻扎训练时都有建制,一百人一队,五百人一队,等等,每队都有自己的旗子。现在有连营单位,唐末两宋最基本的单位是“指挥”,不到500人。每个指挥官都有自己的将军,通常一起吃饭,一起训练,一起守旗。军队一旦开拔,每一个“指挥”仍然是最基本的单位,自己扎营,有自己的补给。
[img]75244[/img]
行军时,不同的指挥和行军速度也不同。当然,马军指挥是骑兵。步兵指挥的装备也不同。有些行李更慢。开始行军后,教练应协调各基本单位。此外,一些作战单位可能来自西北地区,并积极邀请战争,但一些单位可能在零时聚集在一起。他们害怕听到敌人的嘶嘶声。他们在哪里?所以我们需要安排
[img]75245[/img]
如果你带了十万大军,这些单位在扎营的时候可能会离开很远,前后圆几里甚至几十里。如何协调和照顾他们是个大问题。也许你会问,军队不是集中起来的,好吗?扎营不是尽可能密集吗?理论上当然是这样。但实际上,它总是受到地形和物流的限制。水源、柴火哪儿能支持多少人扎营,哪儿只能驻扎多少人。古代阵图阵法,很多都是关于军队驻扎时该怎么办的。在露营期间,军队一个接一个地采取行动。这些小单位一旦投入战场,就不能让他们一个个进去为自己而战...那就一个个给人吃。有组织是必要的。组织他们一起行动,还是阵法。
简单来说,古代阵法是现在组织学的核心,就是如何协调基本的战斗单位。这...显然没有规定。将军只能自己体验。
冷兵器时代 古阵法是如何发挥其重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