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在嘉靖、万历等祖先的蹂躏下,大明的江山已经腐烂到根本。大臣们习惯了皇帝不管怎样,他们自己也习惯了混日子。
但当他到达崇祯皇帝时,他不正常,想成为一个有前途的皇帝。他不仅没有忽视政府,而且相当勤奋。但大明的整个官僚制度早已堕落。大多数官员只知道说一些漂亮的话,根本不想工作,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工作。
此时,明朝的主要矛盾是崇祯的勤政和大臣们的疏忽。崇祯根本无法改变这一矛盾。满清的崛起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壮大加深了这一矛盾。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明朝的船就要翻了。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的起义军如风卷残云般摧城拔寨,北京已岌岌可危。
[img]78071[/img]
我该怎么办?北京不能守住它。既然我们不能守住它,那就只有一条路:跑路。毕竟,如果你留在青山上,你就不怕没有柴火。大多数南方中国仍在明朝手中,卷土重来是未知的。
崇祯皇帝也不是没有这个想法。
一位名叫李明瑞的臣子独自见到崇祯皇帝,陈述了“南迁”的想法。崇祯还与他讨论了迁都的一些技术细节。但经过讨论,崇祯命令他“这件事很重要,不能轻易泄露”。
崇祯对此谨慎犹豫。他祖先的陵墓和寺庙都在北京,要求他一个人逃跑,这对崇祯来说是一个自我道德要求很高的障碍。
经过反复的内心斗争,崇祯终于鼓起勇气,跨过了心中的坎儿。然而,如果这件事要成功,他必须克服下一个坎儿大臣的反对。
李明瑞演奏完这件事后,崇祯把它带到了法庭上,让大臣们讨论一下。结果,几位平日最喜欢说漂亮话的“忠臣”以道德的名义表示强烈反对。尤其是一位名叫光时亨的大臣,如丧亲,措辞最激烈。他甚至要求杀死李明瑞作为榜样。
[img]78072[/img]
光时亨的言论一出来,原本沉默的大臣们就更加战战兢兢,没有人敢说话,生怕承担“投降派”、“胆小怕死”、“不顾祖先和国家”等道德指控。
在崇祯的心里,他也害怕承担这些罪行——这就是他之前犹豫的原因。所以,他不置可否,这件事就停止了。也许正是在这件事之后,一直犹豫不决的崇祯终于下定决心自杀。
不久之后,北京就被打破了。崇祯在景山上吊自杀,以身殉国。
那么,“大忠臣”光时亨殉国了吗?当然不是。他不仅没有殉国,还成为了第一批投降的臣子。他不仅投降,还跪在地上,以最卑微的姿态迎接新主人。
所谓大奸似忠,大概就是这样吧。
幸运的是,天堂有伟大的美德,报应不愉快。李自成战败后,绝望的光时亨投靠南明弘光帝。结果,他被斩首示众——罪名是“阻止南迁,导致先帝死于国家;先从贼身上,为大逆之尤”。
大奸似忠是什么意思?典故来自明朝的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