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名人。对大多数读者来说,这是一件小事——孔融让梨。后人往往不知道许多大人物的高尚美德,但一些小事却被后人铭记。世界的无常令人叹为观止。
几千年来,孔融让梨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大多被认为是道德的典范和谦逊的典范。然而,近年来,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例如,孔融让梨是大梨是坏的;例如,孔融让梨不让梨,他的兄弟会打他,等等。很少有人相信孔融真的会让梨。
其实和很多读者一样,我更喜欢逆反思维,和前人唱反调。但是,我看人看事,读书写字有一个基本原则,叫做“怀疑与欣赏”。不怀疑,不知道假丑;不欣赏,不知道真善美。如果你对人和事充满怀疑,“神马都是浮云”,你就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暂时抛开所谓的新说,放下所谓的偏见,看看孔融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物。历史上有没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值得怀疑。
《后汉书·孔融传》中没有记载孔融让梨的故事。汉末魏晋的一些史书中没有记载。最早的来源是在唐代张怀王子李贤对《后汉书》的注释中引用了《融家传》中的一篇文章。不知道《融家传》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但《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期写的,裴松之后曾为《三国志》做过注释,崔燕传记后也记载了孔融的相关事迹,但还是没有这个故事。因此,这个故事可能是由孔融后人伪造的。
[img]77952[/img]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如果没有记录正史,就不会发生。张怀王子选择这个故事一定有他的理由。我们暂时相信孔融真的让梨了。
那为什么孔融会让梨呢?
故事原文如下:四岁时,我和兄弟们一起吃梨,融经常吸引小人物。成年人问原因,回答说:“我的孩子,法律应该取小人物。”这是一个奇怪的宗族。事实是,孔融四岁时,他和几个兄弟一起吃梨,孔融选择吃其中的小人物。当成年人问原因时,孔融回答说:“我年轻一点,我应该按照规则接受年轻人。”因此,人们认为孔融很奇怪。
在整个事情中,有一个词是非常关键的,叫做“方法”作为一个小人物。根据常识,一个三四岁的孩子面对一盘梨,特别是当兄弟在场时,应该采取主动,拿大,甚至大大小小。但孔融做了一些正常的孩子不能做的事情,选择了一个小梨。为什么?四岁的孔融已经独立思考,并将按照“法律”行事。
那么什么是“法律”呢?简单来说,法律就是规则。汉代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的朝代,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好。而兄弟之间,也是有序的。按照这个标准,弟弟让梨给弟弟,就是尊重弟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弟弟让梨给弟弟,也就是爱弟弟。
[img]77953[/img]
也就是说,孔融做了一件成年人认为正确的事情,成年人(更不用说孩子了)很难做到。那么孔融让梨可信吗?
我们可以结合两件事来区分。
孔融十几岁时,曾拜访过当时的名人李英。李英非常欣赏孔融,并邀请孔融一起吃饭。晚宴上有一次对话。你可以想象孔融的气质。
大悦,引坐,说:‘清欲食’,说:‘必食’。’说:‘教卿是客人的礼物:主人问食物,但不要。’荣说:‘否则,教君为主的礼物: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在食物里,你就不需要问客人了。’我羞愧地叹了口气:‘我会死的,没有青的财富。(《后汉书》)
李颖很高兴,问孔融:“小伙子,你想吃饭吗?孔融说:“是的,我想吃。李颖说:“我教你做客的礼仪。当主人问你是否想吃东西时,你应该回答说你不想吃东西。这样才行啊。孔融回答说:“事实并非如此。让我教你做主人的礼仪。只要把食物端上来,就不需要问客人想不想吃。李颖感到羞愧,叹了口气:“哦,可惜我老了,看不到你富贵的日子。”
李颖是汉末名士,更是一个人精。我们吃喝,经常看到很多人说一些虚礼,正如李英所说。如果孔融认为李英是对的,那么他让梨的行为是非常虚假的,或者只是为了赢得每个人的青睐。但是孔融没有。孔荣说,主人应该是真诚的。既然待客,就不要问客人想不想吃。直接把东西拿出来就行了。当然,隐含的意思是,作为客人,如果你想在肚子里吃东西,你应该慷慨地说你想吃东西。从此可以看出孔融的真性情!
孔融让梨在正史中的真实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