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起源
彝族是古羌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而形成的民族。21世纪六七千年前,居住在中国西北河黄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八方发展,其中一人向祖国西南游泳。
3000多年前,这位游往西南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中国西南地区形成了“六夷”、“七羌”、“九地”,即所谓的“越嵩夷”,经常出现在史书中、"青羌"‘侮辱’"、“昆明”、“劳浸”、等部族,如“败莫”。古羌人游到西南时,西南地区有两个古族群——百濮族群,先后到达。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长期相处,相互融合,吸收了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
民族融合
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成了对僚的融合。
汉至六朝,汉文史籍称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为老人,有时以老、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分为乌蛮和白蛮。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老濮为主体,与其他民族融为一体。在彝族先民的长期形成和发展中,活动遍布云南、四川和贵州的腹部和广西。其核心区域应该是三省相邻的大部分地区。
[img]77160[/img]
民族制度
彝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期保持奴隶占有制度。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以前,游牧部落和定居农业部落在彝族祖先社会中存在差异。
东汉至魏晋时期,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一批英俊、夷王,表明昆明部落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从原部落向奴隶占有制的过渡。
20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了六诏。云南彝族和白族祖先与各族上层共同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位于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统治范围达到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和四川南部,基本控制了彝族祖先的主要分布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可避免地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复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复苏并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的奴隶制已经消亡。
两宋300多年中,军(宜宾)、泸(泸县)、李(汉原)三州的彝族祖先,在宋朝与大理政权的斗争中,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与此合作,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局面。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从四川进攻云南,通过彝族地区,促使分裂的彝族地区出现松散的反蒙古联盟,开始统一在罗罗的名字下。相应地,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彝族即土长的斗争,发展成为一种土司制度,将各族领导人的世袭官职分配到一些边疆民族地区,统治当地人民。
自1263~1287年,彝族土司先后在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
明朝276年,水西(大方)跨云、贵、川,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连接彝族土司(兹莫),相互支持,保持基本相同的奴隶制度,适应低社会生产力。彝族地区基本可分为土司、黑骨、白骨和家奴三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时期,清朝在彝族地区实施了“土地转移”,对土司、土目和奴隶主力量进行了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地区迅速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彝族的简介 彝族是如何形成的?民族制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