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光武帝刘秀实施罢工政策以来,东汉的兵役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秦西汉的一般征兵制度逐步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招兵制度的普及。无论是中央军、地方临时军队还是长期驻军,东汉大多以招募士兵的形式招募士兵,如林营、长安营、雍营、渔阳营等。
东汉的招兵制与西汉有很大的不同。西汉招兵制是征兵制的辅助和补充。招募的士兵很少,但他们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英战士。他们经常在战斗中一当十,战斗力很强。东汉的兵役制度以招聘制度为主要形式,不再需要招聘对象。因此,士兵的组成是复杂的,主要是社会休闲人员和失业游客。还有农民、商人、少数民族男子甚至死刑囚犯。例如,杜辽营是由招募的死刑囚犯组成的,在其他重要地方也有许多囚犯。由这些人组成的军队素质低,战斗力差,军纪败坏。
东汉招兵的主要手段是吸引财产。光武帝刘秀是第一个使用这种手段的人。刘秀初开兵时,因兵少问策于任光。任光建议:
可以招发奔命,攻打邻县,若不降,肆听掠之。人贪财,兵可招,也可招
。这种想法影响了东汉时期的统治者。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成为士兵,他们经常支持和纵容士兵掠夺财产。许多应聘者往往打算掠夺他人的财产,而不打算战斗。
这样,虽然招兵很多,但战斗力可想而知。东汉其他招兵手段,以免赋役为条件招兵役。比如东汉末军阀混战时,孙策第一次进入江东,也就是
乐从军,一身行,复出门户
为了筹集2万多人,超过1000匹马,震惊了江东,形势蓬勃发展。在东汉时期,由于强大地主的土地合并非常严重,导致大量农民破产,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无家可归的流民。为了生存,他们经常支持营地,走当兵吃饭的道路,这也为招聘制度的普及提供了兵力保障。
[img]74824[/img]
东汉招兵战斗力差。除了成分复杂、素质低、军纪败坏等原因外,招兵制往往是应急临时招兵。士兵平日没有军事训练,不习骑马射击。虽然他们是职业士兵,但他们终身参军。他们已经当兵很久了。
十五从军征,八十从军征回归 ,这使得军队中有大量病老虚弱的士兵,他们的战斗力自然越来越低。由于上述原因,东汉军队往往赢得更少,输得更多,无论是与外国人战斗还是压制内部,
每战常负,王旅不振。
东汉招聘制度的普及最严重的缺点是为当地军阀的武装分离提供了便利。在东汉初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当地官员没有多少军队支持。招募必须由中央政府下令。中期以后,随着皇权的衰落和招募制度的发展,当地军事和政府官员召集士兵组建军队。到东汉末年,这些军队成为了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使它们被分开称霸。
自唐五代以来,征兵制取代了征兵制,这是封建时期兵制的重大变化。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唐玄宗实行了招兵制。国家招募丁男当兵,提供衣食,免征赋役。这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政府军事交流和道路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可以建立强大的军队。但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指挥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
招聘的主要体格标准是身长,还要检查跑跳动作和视力。宋太祖赵匡胤首先将强大的军士选为“兵样”,分发到各地,作为招募的标兵。后来改变了“等长杖”,根据身长大小招兵,各种番号的禁兵、厢兵等,身长标准也各不相同。要招兵,必须在脸、胳膊或手上刺字,以防逃跑,这是当兵的耻辱标志。军队由一支军队转换为另一支军队,也必须改刺番号。刺字完成后,将衣鞋、钱币等发放,称为“招刺利物”。虽然宋朝设置了等长杖,但在实际招聘中,也可以明确降低长度标准。至于官员在招兵的时候,以老弱病患者滥充强壮者并不少见。
募兵制的发展:起源于东汉 唐宋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