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通常是指唐代安史之乱后,外国将领自尊,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持续了100多年,直到唐朝灭亡。
这是因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增加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被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认为,一些叛乱可以通过藩镇来平息,但藩镇是唐朝混乱甚至灭亡的总根源。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后,五代十国分裂,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甚至北宋都有很大的影响。
藩镇割据总是不自觉地将藩镇与割据联系起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似乎四分五裂,气息奄奄一息,对唐朝中后期150多年的政治趋势、经济变化、制度变化以及文艺现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也模糊不清,一个半世纪的复杂历史一般称为藩镇割据。唐代藩镇割据与动乱的历史始于安史之乱之后,所谓“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开始”。黄巢起义后,“天下分裂而无纪”,接连五代十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另一番境地。
[img]74819[/img]
事实上,从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静到唐懿宗在位期间黄巢起义爆发的乾符年间,藩镇的形势在110多年左右相对稳定,藩镇的最多数量一般固定在46个左右。
藩镇割据简介:为什么唐代会形成藩镇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