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公元712年)~公元756年)期间﹐由于均田制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也瓦解,开始实行筹兵制,筹兵制的恶性发展形成了藩镇分离。为了防止周围各族的入侵﹐大量扩大防御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内州县的财政控制和监督管理权力﹐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明显﹐经常使用一个兼任两三镇的节度﹐安禄山是基于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发动叛乱。
在唐代藩镇成立之前,中央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守卫、城镇、城镇和军队,这通常被称为道。唐睿宗景云两年(公元711年)被任命为凉州(现在是甘肃省武威市)的都督。为了防止吐蕃的入侵,河西藩镇成为唐代第一个藩镇
。唐玄宗开始建立大量的藩镇。比如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幽州藩镇(驻今北京市)和朔方藩镇(驻今宁夏灵武市)开始建设。
[img]74818[/img]
剑南藩镇(驻四川省成都市)节度使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开始设立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已增至10个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龙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节度使。随着边地藩镇的建立,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边地有大量精兵,共有49万士卒和8万匹战马驻扎在边地。
藩镇割据的原因:伏兵制瓦解 边镇无限制自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