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家乡,有人会说,它就像流动的血液,是一生不能放弃的生命元素;对于只有祖籍的孩子来说,他们要么渴望,要么完全抗拒。
有一次我在北京出差,和一桌湖南人共进晚餐。当我们谈到我们的祖籍时,一位直率的“父亲”说:“我的祖籍毫无意义。我儿子从来没有想过他是湖南人。他从来没有认出自己是北京人。他不明白为什么他的祖籍是湖南人,这与他无关。”
有人立刻同意了,说我儿子也是。这时,有人严肃地说:“你应该多带他回家,让他多了解家乡。尤其是你应该回家看看你的父母。”
父亲立刻悲伤地说:“我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我母亲在我儿子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啊,家里没有母亲似乎不那么担心,回去和兄弟们在一起也感到不舒服。”
这句话不得不让人想起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缝,意恐迟归。”还有余光中的乡愁:“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家乡是一张小邮票,我在这里,我妈妈在那里。”
[img]73911[/img]
乡愁和亲情是自然混合的情感,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和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家庭中最强烈的。孩子们从家乡读书,从父母或父母那里想念家乡是很自然的。
只是,为什么在异国他乡长大的孩子会拒绝他们的祖籍呢?我认为在古代,中国传统道德要求“父母在那里,不远行”。成语中的狐狸死在第一丘,重新安置土壤也证明了中国人民重视当地的概念。
然而,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山川复杂的土地不再是历尽艰辛才能到达的地方;乡愁也不如过去那么丰富。
离开家乡扎根,成为家乡的外国人,在忙碌的生活中逐渐忘记家乡的人和事,家乡的感情越来越弱——有这样一群父母,他们放弃了家乡的感情,怎么能指望他们的孩子会关注他们的祖籍呢?换句话说,父母已经打破了孩子们对父母过去的珍惜。
我重视祖籍。我认为祖籍代表着生命延续的历史,是人们在追问自己历史时的安慰,是一代又一代情感传递的象征。祖籍,人们习惯称之为家乡,但很多人不再需要家乡。然而,更多的人不能忘记他们的家乡。家乡可能是你年轻时想逃跑的地方,但一旦你成为家乡的外国人,你的家乡就会变得更加强烈。
为什么在异乡长大的孩子会拒绝祖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