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灵公(前540-前493年),姬姓,名元。是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前534-前493年在位,因为爱男宠而多疑,脾气暴躁留下了不好的历史评价。然而,他善于认识人,善于认识人。正是他与三位大臣中叔木、朱拓、王孙贾的合作,使卫国的国家机器正常运行。
卫灵公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典故一 《左传》载:
昭公二十年来,由于灵公的兄弟“与齐豹交往,轻亵;齐豹,卫司寇)、邪恶的北宫和楚师圃,而公子朝“通过向夫人宣姜,害怕(公子朝是襄公的弟弟和灵公的叔叔,与宋朝无关,以其帅气的外表和南子无关。公子朝私通的是他的嫂子宣姜,公子朝叛乱的时候灵公还没有娶南子)“所以四家叛乱,农历6月29日,齐豹先发难,以伏兵杀死。时灵公平寿,闻乱回都,但时局失控。灵公不得不带少数人逃到死鸟(地名,不知道在哪里,应该离濮不远)。当时齐公孙青(齐公公的孙子,字石)正要聘卫。听到这个消息后,他迅速向齐景公请示。齐景公说:“只要他还没有离开卫国的边境,(灵公)就是卫国的国君。因此,公孙青继续聘卫,并“亲执铎”为灵公警戒。6月30日,北宫西的家宰杀了齐豹。灵公当晚赶回中国,与北宫氏盟约。第二天,他与“中国人”发誓,迅速稳定局势,然后开始追究责任。8月25日,楚师圃、公子朝、子玉霄、子高雄奔晋。8月12日,灵公杀死了叛乱的根源之一宣江,彻底稳定了卫国的内部局势。从那以后,29年内,卫国就没有这样的内乱了。灵公当时只有18岁。
[img]73679[/img]
典故二定公七年后,由于“平乱”,北宫氏势力越来越大,灵公几乎无法控制。故灵公和齐景公秘密谋划,先派北宫结聘齐(当时北宫喜已卒,死贞子,北宫为家族长),然后让齐景公找缝隙抓住北宫结,出兵入侵。灵公把责任推给了北宫结,趁机削弱了北宫的势力,然后和齐景公盟约定退役。既解决了北宫氏尾大不掉的问题,又加强了与齐国的关系,可谓一石三鸟的高招。
典故三
定公九年,为了支持齐景公,灵公带兵车500乘欲过中牟,晋国有兵车千乘中牟,灵公占卜(这在当时很重要,凡事都需要计划,得到指示后再定行停止,孔子家语载孔子也喜欢这种方式),但占卜者不知道是太兴奋还是生意不好,甚至烧焦了占卜用的龟甲。没有道具,他当然无法与上帝沟通。就在那个恐惧的时候,灵公自豪地说:“我们可以前进。我们卫国的兵车有中牟的一半,我自己也可以和他们的另一半竞争,加起来正好和他们的兵力竞争!”。“。灵公真的不是吹牛。中牟当时真的很想修理他。毕竟在别人的领土上,别人的兵力是灵公的两倍多,但逃离中牟的楚师圃说:“卫国的兵力虽然少,但卫灵公在那里是不可战胜的,不如打齐国的军队。“中牟没有修理灵公,就去打齐军,结果缴获了齐国战车500乘。时隔二十多年,楚师坛依然畏灵公如虎,可见灵公平叛时的高超手段。
典故四 《孔子家语》载:
鲁哀公曾自负地问孔子:“现在谁是国君最贤?孔子回答:“我还没见过最贤的,相比之下应该是卫灵公吧?“,哀公说:“我听说灵公闺门内没有别(应该指南子参政),你怎么说他是贤君?孔子回答说:“我说的是他在朝廷的行为,不是他在家的事(孔子特别不喜欢女人参政)。",哀公又问:"他在朝廷的行为怎么样?“,孔子回答:”灵公弟子渠牟,智足治千乘,相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放之;还有士林国家,见贤必进之,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之士,灵公贤而尊之;还有士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必起而治之,无事则退而容贤,灵公悦而敬之;还有医生史(苟),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天,琴瑟不御,必待史(苟)之入,然后敢入。臣以此取之,虽然次之贤,不也可以吗?“。孔子在这里讲了四个人的故事。一个是渠牟,也就是弥牟,这个词有缺陷,也就是说,他被解读为一个被桃子抓住的人。然而,韩非只是用卫灵公和弥子瑕在《说难》中讲了一个故事,然后用这个故事作为比喻。人们还讲了一个等兔子的故事。你把它当成一个故事也没关系,但不要当真。历史上的弥子瑕是一个保卫国家的将军。“灵公”爱而任之”。而“学者”(学者当时是“职称”,贵族无职者是学者,有职者是医生、清)林国和庆足一个“见贤必进”,一个“有大事则起之治之,无事则退而容贤(这是真君子)”。、“悦而敬之”。然后是医生史苟(原文缺字,应该是史苟,和孔成子一起梦想康叔,废除立元的史朝之子,与孔成子的曾孙孔为相)。他可能与孔成子的政治观点不一致,“去卫”。灵公在郊区住了三天,禁止了声音。他必须等到史苟回来才回到宫殿。
卫国君卫灵公的故事 卫灵公的轶事典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