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和叔齐
商末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以恪守仁义,成为商周时期仁义的典范。因此,他们的思想融入儒家思想,流传至今。
伯夷和叔齐本是商代贵族后,孤竹君临死后想把君传给次子叔齐,但叔齐严守礼教,认为长子不继承君位,反而让自己继承,这是不仁不义之举,誓死推脱。伯夷认为他的弟弟和叔叔齐贤于自己,想让位给他。叔齐坚决拒绝接受。伯夷想到了兄弟姐妹的感情,不想看到叔齐被关进监狱,所以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他半夜收拾好行李,离开了家乡。得知这一点后,叔齐坚持要追求伯夷。
穿越山川,穿越崇陵,兄弟俩终于在市场上相遇了。伯夷被叔齐的执念所感动,于是答应叔齐放弃家业负担,不再回老家,去周国,从此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img]73496[/img]
然而,事实并没有兄弟俩想象的那么平静。不久,周国举兵讨伐商朝。在伯夷叔齐眼里,附属国攻打君主国。以下犯罪被视为大逆不道之行,但无法劝说。周国攻打商朝,势如破竹,两军相残,民不聊生。战争带来的伤亡是伯夷叔齐极度无法忍受,他们在权力之间奔跑,只想尽快结束战争。
周国最终征服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在悲伤和愤怒下,伯夷叔齐拒绝与周人交流,不吃周国土地上种植的食物。他们隐居在首阳山,整天收集微草过日子。过了一会儿,他们死于营养不足。流传至今的历史记载明确指出,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在《史记·伯夷列传》一章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开篇引用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表明孔子对伯夷叔齐“贤人”姿态的评价。
文章中写道: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恨是希望。”“求仁得仁,何必怨恨?”由此可见,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相对较高,但司马迁在这里引用孔子的话并不同意。事实上,他对此提出了怀疑。伯夷叔齐坚持思想高度圣贤的精神,却不能好好结局。他原本是一个商朝贵族,但最终他在山里饿死了。
事实上,在孔子的72位才华横溢的弟子中,只有颜回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但我们都知道颜回的结局。在贫穷的生活中,他甚至没有饱腹感。他年轻时就去世了,留下了一生的遗憾。这不能让人们深思。为什么儒家尊重的思想总是与世界格格不入?圣人和圣人很难保护自己。他们都以决定性的方式切断了这个社会。这是思想的监禁或世界的落后。
因此,得出结论,“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其中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伯夷叔齐的典故在当今社会可能会受到许多人的批评,但在商周时期,人们的智慧尚未开化,礼仪严谨的时代确实令人钦佩。
对伯夷叔齐的评价
在古代,伯夷叔齐被高度评价。他们是隐士高人,受到先贤的高度赞扬,性格高尚。他们的高风亮节被《论语》录用、《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经典作品受到高度赞扬。太史公司马迁把他们放在传记的第一位,赞不绝口。
然而,如果我们把伯夷叔齐的事迹放在今天,并发表评论,将会有许多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会认为伯夷叔齐是一个遵守规则、不灵活的教条主义者,是一件古董,将在历史进程中被《纽约时报》淘汰。然而,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将伯夷叔齐视为最高思想标准的原因是伯夷叔齐的思想符合当代社会制度。
将伯夷和叔叔提升到“饿死不吃周苏”的高度,使他们成为忠孝道德的典范,更有利于教育臣民,遵守君主、大臣、父子之道,严格遵守社会统治秩序,确保统治者牢牢把握政权。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王侯为王位和霸权而杀害父亲和臣民的流血事件层出不穷;如果他们都像伯夷和叔齐一样谦虚地让位,与世界无争,逃离世界,社会就会平安无事。因此,伯夷、叔齐的结局很可能是诸子百家为了说教诸侯,减少纠纷而充分利用的材料。
伯夷和叔齐生平简介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