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根据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天的第二个月,被称为“中秋节”,八月十五在中秋节,被称为“中秋节”。中秋节的月亮是成功的,象征着团聚,所以它也被称为“团聚节”。
时令上,中秋节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古人在这个季节喝酒起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记载了“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迎寒祭月的仪式将在每个中秋夜举行。
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在中秋节赏月,但习俗尚未形成。在唐代,中秋节赏月和玩月亮非常流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在秋天,季节从头到尾,十五在夜晚,月亮在月亮中间。检查的大道是寒冷和炎热的,月亮的数量是圆的。”在唐代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
[img]69138[/img]
唐代中秋行“拜月”
中秋节的由来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传说息息相关:据说有一年8月15日晚,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士,将拐杖变成空中银桥,然后步入月宫。但看到门楼匾额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门口高大的桂树下的白兔正在捣药,宫中的嫦娥仙女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回来后,命人整理出暗自写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虹羽衣曲》。月宫被称为“广寒宫”,也与这一传说有关。
赏月后,品尝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民间象征。月饼起源于唐代,是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将军李靖征服匈奴获胜,8月15日凯旋而归。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着指着空中的明月说:“胡饼应该邀请蟾蜍。“之后,把蛋糕分给大臣们一起品尝,从此就有了中秋节吃蛋糕的习俗。当时,大家庭通常在中秋节装饰香案拜月。有各种各样的供应,如圆饼、西瓜、苹果和葡萄。其中,圆饼和西瓜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对于精致的家庭来说,西瓜应该特别切成莲花供奉。
北宋中秋节开始“团圆”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8月15日中秋节,这一天三秋刚刚半,所谓“中秋节”。
宋代除了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习俗外,还有更加潇洒的“玩月”活动。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中秋节》规定,“中秋节之夜,你的家人装饰着台榭,人们争夺餐厅玩月亮”。当时,皇室还将举办“中秋节晚会”。人们不会早点休息,甚至不会让孩子们睡觉。”鲁里的孩子们整晚都在玩耍。夜市和平,至于清晰。”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加疯狂。吴自牧的作品详细描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时此刻,金风凉爽,玉露凉爽,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龟宴列出,琴瑟铿锵,饮酒高歌,以卜为夜之欢。如铺席之家,亦登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以酬佳节。这天晚上在街上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在市场上摇曳,到晚不停。”
宋朝对中秋节最大的贡献是赋予中秋节“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作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生动地解释了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
“月饼”诞生于南宋
[img]69139[/img]
传说月饼的由来源于唐征突厥的胜利,西域商人贺以胡饼,李世民感慨地说“应该邀请胡饼蟾蜍”。胡饼汉代已进入中原,类似于今天的岘港。李世民只是说胡饼之圆,类似月亮,与月饼无关。事实上,直到南宋才有“月饼”的说法,但在市里卖食物,与中秋节无关,而且很可能是蒸的。这本书记载了南宋的《武林旧事》。此外,蒸月饼仍在山东、河南等地流传。《梦梁录》一书,南宋吴自牧,已有“月饼”一词。但直到明朝,《西湖游览志会》才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确切记载。明代作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叫中秋节,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一。饼
以果为馅,巧名异形,一饼值几百块钱。”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月饼“从下到上” 径尺余,重两斤。"
“蛋糕”在古代是一种意大利面的总称,如面条叫汤饼、索饼、馒头叫蒸饼、烹饪饼、饺子叫煮饼、凉面叫水饼等。古人祭祀需要意大利面,用“蛋糕”祭祀月亮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宋朝宫廷在中秋节期间吃“宫饼”、“蛋糕”和“月团”。
元代中亚大量技师进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浆技术更加成熟和推广,促进了月饼的普及。
“送月饼”在明代很流行
中秋节到元代吃月饼更“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描述了元武宗海山过酉(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和他的妃子们在皇家太液池里划船,设宴取乐。食物相当丰富:“推荐蜻蜓翅的胸脯,秋风的鲶鱼,喝元霜的酒,吃中国月亮的羔羊”。这里的“吃中国月亮的羔羊”就是“吃月饼”。
在明代,“吃月饼”已经成为中秋节的固定习俗。除了“月饼”的名字,中秋节吃的蛋糕还有“团圆蛋糕”、正德《建昌府志》中称“团饼”为“中秋节,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也取月圆之义”
明朝,中国古人中秋节也有了新的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已成为时代中秋节的必备品。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节送月饼的习俗在明代已经开始流行起来。崇祯《嘉兴县志》说:“十五是中秋节。它是一个小月形的蛋糕,叫做“月饼”。它有反馈遗者和团聚的意义。”;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也有同样的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img]69140[/img]
不仅南方人喜欢中秋节送月饼,北方人也喜欢。嘉靖《威县志》记载,“中秋节放酒玩月,送月饼。”
中秋节送月饼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是因为“月亮”活动。所谓“月亮”,就是在中秋节满月的时候拜访亲戚朋友,赠送蛋糕、鲜果等食物。
“走月”活动早在元末甚至更早就出现了。作者苏北老家有一个“八月十五杀鞑靼人”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会见“杀鞑靼人(蒙古人)”,推翻元政权。元朝,蒙古人严格控制民间集会。朱元璋利用8月15日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完成了起义的总动员。因此,“送月饼”的习俗在明代广受欢迎。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送月饼“杀鞑靼人”,是吴王张士诚的想法。
清代,中秋节“送月饼”更受欢迎,影响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揭秘:中国古代人怎么过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