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对人性的看法离不开二程关于人性的说法。程浩关于人性的说法大致延续了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有本心,人的本心是善的,但人性中有善与恶。也就是说,程毅在程浩的基础上表明,虽然人的本心是善的,但“天赋”的质量和后天的习惯会导致“情绪化”,然后就会出现邪恶。
[img]64458[/img]
1、程涛提出“天理”,提出“天理”:人的本心是善的,但人性有善有恶
程颐和程浩是一对兄弟。他们反对王安石的改变,认为改变的目的太功利了,他们的思想更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道德。关于人性,在他们的思想中也有相关的讨论。
@ 程浩提出了“天理”的概念,意义重大。对“天理”的理解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定,以及事物之间常见的规定和联系。
[img]64459[/img]
关于人性,程在“天理”的概念上进一步发挥了作用。程从“天理”开始,人的内在规律是人性,“天理”是最好的,人的内心是最好的存在。但是世界上确实有邪恶。邪恶从何而来?程指出,后天的习惯和自身气质的影响,导致先天的内心被掩盖,然后是邪恶。
也就是说,虽然程浩认为人的心是善良的,但后天的习惯和气质的影响也有性恶的一面。在程浩的观念中,人性有善有恶。
[img]64460[/img]
2、程颐:树的“才”有优劣之分,人的“才”也有“善恶”之分
关于人性中的恶,后天习染更容易理解,那么气质是什么意思呢?程颐解释了这一点。在程颐的思想体系中,气质有时被称为“才”,这种“才”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例子来理解。就好像有些树可以用来做车轮,有些树适合做栋梁,不同树的“天赋”也不一样。表现在人身上,不同人的“才”有好有坏,有善有恶。@ 人性中的恶,有的是“才”不好,有的是后天习惯造成的坏习惯,有的是两者兼而有之。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安排,以便更清楚。就我个人而言,在二程思想中,体现在人身上的“天理”可以看作是人的“本心”。每个人都有这种“本心”,属于“至善”。然而,人性有善恶之分,即人出生后的“人才”有优缺点。这种“人才”大致类似于“气质”的存在。
就像有些树很硬,适合梁,有些树很软,适合雕刻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然后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除了“天赋”导致人性的善恶分离外,其他人在后天的学习中也有不良习惯,然后导致善的心被掩盖,人性的恶。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才”表现出的“恶”还是“后天习染”,它们都会造成人性的恶,这源于它们对人心的“遮蔽”作用。我们可以把“本心”理解为一级概念,把“才”和“习染”理解为二级概念。而这里的“才”有善有恶,只有“恶”的“才”,才会导致本心被遮蔽,导致人性的“恶”。“习染”一般是指社会物欲对人的负面影响,结果一般是“恶”。
三、总结:二程强调本心属于“善”,本心下的人性有善有恶
@ 如果从二程“天理”的“本心”出发,二程最终强调人的本源是“善”的存在,但从二程关于“才”的讨论出发,可以算是二程认为人有性、善、性、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在二程思想中,本心属于人性之上的一级概念,人性属于本心之下的二级概念,本心由至善的“天理”决定,属于至善的存在。人性受人的“气质”或“天赋”的影响,有善有恶。同时,后天的习染会导致“情绪化”,进而掩盖心中的“善”,促进人性的恶。可以说,二程强调本心属于“善”,本心下的人性有善有恶。
人性是善是恶?宋明理学是如何区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