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执行的古代死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看看。
纵观历代,古人对死者基本都很宽容,大多有“死者为大”的观念。比如古代王朝非常重视的爵位和官位,对死者毫不犹豫——死前经历千难万阻才获得公侯爵位的,死后很有可能被皇帝追封为王;死前只是一两个普通官员,死后也可能追三个公职。事实上,对死者的宽容源于古代祖先对生命的重视。当时医疗水平差,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经常受到威胁,生命非常脆弱。
▲龟山汉墓内景
从三皇五帝制定育民养民战略,到孔子宣传民生仁政,传统社会的人文情怀逐渐发展成熟。封建时期,人们强调皇帝就像天道,把一切都当成蚂蚁,这就是“大仁不仁”,但皇帝也是人,有基本的感情,不会把人的生命当成草芥,随意杀人。既然连皇帝都不能随意杀人,古代王朝的死刑是怎么执行的?
▲今人仿建的大理寺
历代,政府对死刑的判决和执行非常谨慎。地方衙门判处罪犯死刑后,将向负责国家刑事案件的大理寺和刑事部门报告罪犯档案。随后,中央政府将全国各地决定判处死刑的罪犯汇总,整理成册,送皇帝批红生效,最后由当地政府执行死刑。从这些程序中不难看出,历代统治者对死刑的谨慎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影视剧中的官员在判处死刑时通常会说“秋后问斩”。
[img]64397[/img]
▲在古代,死囚被斩场景的照片
秋分后入冬前,一是给中央部门核实时间,等待皇帝的最终判决;二是顺应天道。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规律。然而,处置死刑犯有许多规则——例如,他们必须在中午三点(即11点45分)受到惩罚。古人认为,此时阳气最深,可以避免罪犯的怨恨,伤害世界。对于负责行刑的刽子手,政府的要求也很高。也许很多人认为对刽子手的要求无非是快速、准确、残忍。最好立即斩首。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古人非常忌讳死无全尸,即使是犯人,死后也应完全埋葬。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刽子手必须确保死者的头部不能完全分离,以便犯人家属事后缝合。在保证头部不分离的前提下,避免犯人遭受过多的痛苦,这无疑是对刽子手能力的一次很大的考验。
▲清末刽子手旧照
对生命的谨慎和谨慎也体现在给死刑犯提供的最后一碗饭上。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断头饭”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之间没完没了地战斗。战争结束后,被打败的一方经常活埋或杀死那些俘虏,以消灭被打败的一方的活力。基于这种情况,楚庄王制定了“断头饭”,让士兵在死前享受世界的满足感,以免带着遗憾死去。后来,这种做法逐渐被其他国家和后来的统一王朝采纳,并逐渐延伸到死刑犯身上。在宋代,政府甚至明确规定,“断头饭”不得低于5000文铜钱的标准,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这顿饭其实是相当豪华的。
▲古代牢房
然而,对于大多数死刑犯来说,一旦他们看到那些豪华的食物,他们就知道自己要死了,没有心思和胃口去享受最后一顿饭。后来,随着朝代的变迁,断头饭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不仅是人们想象中的大鱼、大肉和白米,还有一块鱼腥味十足的生肉。这种奇怪的做法实际上源于民间传说。据说人死后灵魂离体,黑白无常勾魂到阴曹地府。牛头马面对面押解鬼魂,经历了阴间十殿阎罗的审判,然后走上奈何桥,进入了六个轮回。但是桥上有一个孟婆,而在孟婆身边,有一只极其凶猛的狗,常常刁难转世的灵魂。
[img]64398[/img]
▲丰都阎王殿
如果这只恶狗是具体的,那就是一个高权重的人身边的狗腿,利用主人的权力向别人收受贿赂。这是中国人情社会的必备产物,在官场上也很常见,但谁敢反抗呢?所以人们只能乖乖认命,交“过路费”。在这个关键时刻,带腥味的生肉可以派上用场。没有恶狗的干扰,犯人更容易转世。古人相信这一说法,所以犯人看到政府放在饭碗里的生肉,心里会充满感激,觉得比旁边丰富的鸡鸭鱼更顺眼。同样,当人们在全国各地准备葬礼时,有时他们仍然在案件中放一块生肉,目的是招待所有的神,希望他们保护死者的灵魂转世,这实际上相当于对死者的另类祝福。
为什么古代死囚的断头饭里有生肉?古代死刑是如何执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