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姓名和名字共同构成了人群标志符号。但姓氏和名字实际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符号。人们使用名字比姓氏早,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后来的文化习惯。
就中国古代而言,春秋战国以降,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中国名字习惯,即“姓(姓)+名”。这种用汉字标注的名称系统,包含了丰富的尊卑、统属等观念。李斯、蒙田、刘彻、霍光、曹操、刘备、孙权等秦汉时期众所周知的名人,几乎都是单名,双名很少见。然而,自东晋南朝以来,双名开始成为常态。原因是什么?
[img]63031[/img]
01.二名非礼
儒家早就有了“二名非礼”的观念。随着儒学的渗透,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的禁忌问题将逐渐扩展到儒生和官员阶层,导致单名在上层名称中的流行。随着儒家思想在汉代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单一名称的概念不断增强,最终在东汉三国乃至西晋形成了强大的上层名称惯性。然而,上层对儒家思想的遵守并没有对下层普通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长沙走马楼吴健的解读,汉代普通人的影响并不明显,单名和双名仍然并存。
[img]63032[/img]
03.情感时代丰富的表达
东晋南北朝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个人情感丰富的时代。与单名相比,双名的优势在于多了一个字,表达了更丰富的人名内涵,更能表达当时人们复杂的感情。
当时的普通人甚至士族都有镇恶、桃枝、道民、灵宝、法生、法真、蛮奴、客儿、盘龙等内涵丰富的昵称。当人们在名字中找到它时
添加一个词可以更丰富地表达愿望后,虚拟词逐渐超越了信仰和口语水平,开始用来表达人们复杂的期望和特殊的感情,逐渐打破了汉代以来社会上层单名的严格规定和例子。
[img]63033[/img]
图/天师道张道陵
晋宋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社会地位的变化,双名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来自南渡北下层的流民刘裕自然排斥了代表上层的所谓单名,从而以家庭为标杆使用双名。在宋书中,刘裕诸子都是“义”字的双名,这是最好的例子。
[img]63034[/img]
图/刘裕
宗教的影响,情感表达的需要,加上底层反上位者的尊重,最终导致东晋南朝双名逐渐增多,甚至逐渐取代单名的地位。
为什么西晋以前有多个单名?西晋以后,双名逐渐增多?